-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科院新技术征服了无棣盐碱地中科院新技术征服了无棣盐碱地
中科院新技术征服了无棣盐碱地
2012年07月11日 10:43 来源: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 字体: 【小 中 大】
这几天,来找白景元要小麦种子的乡亲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中科院要将种子回收,白景元只好暂时回绝了他们的请求。白景元的小麦种子之所以吃香,是因为:中科院为他提供的小麦种子在从未长出过麦子的盐碱地上交出了亩产630斤的好成绩。
被“逼着”承担“渤海粮仓”试验项目,中年农民白景元不小心成了当地的明星
庄乡们一片惊讶:“白景元种麦子了!?”
白景元所在的无棣县水湾镇白杨村,村名里虽然有“白杨”二字,但白杨在这里已经不能生长。因为土地严重盐碱,杨树栽下后,前二年还抽枝生叶,到第三年根扎深到了咸水层就碱死了。因为盐碱,白杨村荒地多,有些地方有成片几百亩的盐碱荒地。祖辈以来,这片盐碱荒地对白杨村人只有两条用处:放牛和扫盐碱土回家腌咸菜。
“冬天白茫茫,春天水汪汪,夏天苗发黄,秋天见草不见粮”的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癌症。专家介绍,盐碱地的pH值大于7不利于大多数偏酸性的植物生长,盐碱地中的离子浓度高于植物细胞导致细胞皱缩不利生长。
在今年6月无棣县召开的中科院山东“渤海粮仓”工作座谈会上,张光峰市长指出,滨州市环渤海地区有耕地671万亩,大部分是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地;另有盐碱荒地50万亩,属于耕地质量差的农业类型区。
“以前这些土地上草也不长,全部都是黄须菜。”白景元说。2010年,当地政府统一搞土地开发,这片荒地被列了进去,开发出400亩耕地,其中就有白景元现在承包的40亩。这些耕地盐碱度仍然很高,只能种棉花。小麦等粮食作物种上了也不出苗。从放牛场改造成棉田,白杨村人已经很知足了。
盐碱地改良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是想要改变农民们在退海之地的盐碱地上种小麦的观念要费一番周折。
2011年10月,无棣县水湾镇党委书记高长链找到白景元:“县科技局争取来个试验项目,小麦品种是中科院院士选育出来的,配套了土壤改良技术,你在承包的40亩地里种小麦试试吧。”白景元一听就笑了:“盐碱地上能种小麦?别瞎胡闹了。”经过一番劝说,白景元还是把这事应承下来,但只种了26亩。
2011年11月2日上午,开始播种小麦。土壤墒情不好,附近沟里又没有水,只能干种下去了。“白景元种麦子了!”这当天就成为白杨村的一大新闻。小麦播种后的第十天地就冻上了,没长出一棵麦苗。“没长也好,明年开春后耕了种棉花。”白景元想。
今年开春后,正常的小麦已经长到20多厘米高时,白景元发现他的地里长出麦苗了。他觉得长苗也太晚了,不会有收成。过了清明,白景元发现自家的麦苗虽然出得晚,却长得又黑又壮。到小麦开始拔节时,他觉得那26亩小麦长得还行,“有戏,说不定真还能收点麦子。不管收多少,祖上以来,到我终于能吃到自己种出来的麦子了。”正好地头的沟里来水了,他就拉来机器,把麦田浇了一遍。
拔完节,小麦先后进入抽穗、扬花、灌浆期,白景元越来越多地往麦田里跑。麦田旱了,他想再浇一遍,可附近的沟里就是不来水。看着麦田里越长越凶的杂草,他心里直后悔:种时要是知道真能长出麦子来,打上除草剂就好了。26亩麦田里这么多杂草,拔哪棵的是?
白景元没想到,缺水少肥每亩还长出了630斤小麦
45岁的白景元种了20多年地,亲眼见证神奇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生。在冬春两季没有灌溉、追肥的情况下,专家来测产,亩产能达到630斤,接近无棣县普通良田的小麦产量,创下了中度偏重盐碱地种植小麦成功并创高产的新记录,为环渤海地区盐碱地种植高产小麦提供了样板。
“种得这么晚,只浇了一遍水,一次肥没施,基本没进行管理,能有这个产量,真算丰产了。要是能浇上三遍水,我觉得亩产800斤没问题。”新技术在白景元盐碱地上的试验让农民们在几乎没有价值的盐碱上地看到了希望。
在无棣县做的试验是采用微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改良后试种农作物。这一试验分两步走。中度盐碱地改良,盐碱度降低到适合须根系农作物生长后,退棉改粮,种小麦、玉米;重度盐碱地改良,先种耐盐碱的棉花,等进一步改良后,再退棉改粮。“这一改良意义重大。农民现在只能在盐碱地里种棉花,太单一了,一旦棉花价格偏低,农民觉得种棉花不划算,地里就没啥种了。”中科院禹城工作站的欧阳竹介绍,盐碱地改良后,第一年种棉花,收获后种小麦,可以起到田间覆盖的作用,防止秋后与春季土壤返盐,麦收后接着种玉米,实行“粮棉二年三作”,可将盐碱地改良时间从过去三四年缩短为一年完成。
牵头实施“渤海粮仓”科技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声院士希望无棣能够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无棣县棉改粮高产示范区”,将盐碱地改良成吨粮田,使其成为黄河三角洲粮食高产增收的样板,打造无棣县高效生态农业新亮点。
看到白景元干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