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哲学概论》辅导纲要.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哲学概论》辅导纲要

《哲学概论》辅导纲要 第一章 按照哲学的本性理解哲学 主要内容: 1.变革传统的哲学观念 2.哲学的特异本性 重点掌握: 1.哲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性: 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哲学是个性化的。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是个性化的学问 主要内容 1.哲学的个性 2.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重点掌握: 哲学的个性的内涵: 个性”即“个体性”,不同于“个别性”与“特殊性”。个性“意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别性质的自身反思,否定的自我统一具有完全的和原初的确定性,而不失其自我统一性或普遍性。”个性以及个性化的内涵,在当代已被人们在主体性的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创造性”。 以“具体的人性论”超越“抽象的人性论”,是研究哲学的个性以及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思想根据和理论前提。哲学个性的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人类生命的本性与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哲学的个性既指哲学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也指特定的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哲学理论的特质。哲学总是力求在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中寻求自身的特质与价值,哲学也总是以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论形态、表达风格在各种哲学观念的差异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哲学的个性的根据在于人的个性: 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中西哲学”的思想传统 主要内容 中西哲学传统的主要特质 中西哲学传统的当代价值 重点掌握: 1. 中西哲学思想传统差别的具体表现: 无论西方或中国,“哲学”的基点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二者的差别只是表现在:西方关注的主要是成就人的生命活动价值,完成人性的生存使命,这使它从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了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中国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中国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相对区分来说,西方讲求“知物”,以“有”(存在的“实在性”)为起始; 中国讲求“悟道”,以“无”(生命的“生成性”)为开端。知物,是为了满足生命、实现价值;悟道,是为了圆满生命、完善人格。知物需要用“眼”去看,悟道需要用“心”体认。用眼看(观),是以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人性与物性的分离为前提的;用心体认(悟),则以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人性与物性的融通一体为基点。这就是它们的思想分野,中西哲学传统迥然不同的思维特质和理论风格便是由此形成的。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主题与特质 主要内容 儒家之道 道家之道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话语方式 重点掌握: 孔子仁道的基本思想: 《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 《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孔子的君子之道: 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再次,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是说“道”所运行的动力是反向的,这里的“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与“正”相对的“反”,“正”是向前的方向,也是人们意欲的方向,但向前的动力并不来自“正”向,而是来自“反”向,因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