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路出图明草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岗路出图明草稿

南岗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路网规划,以交通功能为主,配套设施齐全,做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经济技术合理、先进,选择适宜的结构和施工工艺。 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201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2012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 004-89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 计算行车速度:城市次干路:30km/h 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BZZ-100 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设计年限:15年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20年 基本地震烈度6度 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本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技术规范、技术规程、试验规范及验收标准如下: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工程概况 工程范围及规模 南岗路为城市次干路,位于鹤岗市南山区内,为鹤岗市外环路。道路为南北走向,本次工程北起铁东路,南至哈兆公路,全长6796.972m。 本工程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K0+000~K3+159.194,为旧路加宽设计,加宽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板。 第二部分K3+159.194~ K3+972.924,为已建道路,本次设计内容不包含此部分。 第三部分K3+972.924~K6+796.972,为新建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本次工程道路部分机动车道面积54267m2,绿化带面积22928m2, 人行道面积18584m2。 主要设计内容 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全线道路的平面、纵断、横断、路面结构设计等内容。 工程资料 调查资料 南岗路位于鹤岗市南山区内,K0+000~K3+159.194路面局部破损较为严重;K3+159.194~ K3+972.924路况较好,此路段是去年新建工程;K3+972.924~K6+796.972现状为土路。 相关专业提供的作业图和有关资料 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K0+000,终点桩号K6+796.972,详见中线成果表。 交叉口、进出口设计 4.3.1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满足下列要求: 1)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B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B1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C类:环形交叉口 平C类:环形交叉口。 4.3.2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规定。 平面交叉口选型 平面交叉口类型 选型 推荐形式 可用形式 主干路-主干路 平A1类 ------ 主干路-次干路 平A1类 ------ 主干路-支路 平B1类 平A1类 次干路-次干路 平A1类 ------ 次干路-支路 平B2类 平A1或B1类 支路-支路 平B2类或平B3类 平C类或平A2类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原则 1)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2)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新建道路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坡度。 纵坡主要技术指标及设计采用值见下表: 纵坡设计指标和设计采用值 项目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 线形指标值 规范规定值 设计采用值 纵坡 最大纵坡推荐值(%) 6 最大纵坡限制值(%) 9 纵坡最小长度(m) 85 极限最小纵坡(%) 0.3 凸形竖曲线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m) 250 一般最小半径(m) 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m) 250 一般最小半径(m) 4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25 横断面设计 设计横断面 2m(绿化带)+1.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