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冲突与互助:1936年《川行琐记》风波
                    2OO4年第 1期 No.1 20o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 ScienceEditon) 总第 130期 Sum No.130 
§历史学研究 § 
地方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冲突与互助: 1 936年 《川行琐记》风波 
王 东 杰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从晚清到民国,思想界关于 “国家”和 “地方”关系的认知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概言之, 国家观念和地方观念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互不相容,而是既有冲突又有互助,在冲突中亦潜存互助。 本文以 1936年 (Jq行琐记》一文在四川言论界引发的风波为例,讨论国民政府入川初期国家观念如何刺激 了川人地方观念的增强,而地方观念又是如何借助于国家观念得以表达的,由此展示出二者在多种层面上 的复杂纠葛。 [关键词]国家观念;地方观念;民族意识;民国四川;地方中央化 [中图分类号]K26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OO4)01—0076—11 
国家由 “地方”组成。故一般情形下,地方 观念与国家观念并不截然对立,有时还可相辅相 成。但遇到特殊情境,尤其是外患剧烈时,两者 便常常发生严重冲突。但即使在后一种情形下, 其关系仍呈现出不少复杂的面相,难以概而言 之。 以近代中国为例。20世纪初,一部分国人 因对清政府救亡能力失望及受西方 “地方自治” 的启发与鼓励,开始倡导通过 “爱乡”来 “救 国”的思想。到了 20年代,处在南北分裂夹缝 中的几个地区提出了 “联省自治”的主张,在看 似 “分裂”之中包藏着走向全国统一的目标。不 过。其时也有人注意到 “联治”思路确实存在着 真正分裂的危险。因此,在 2O年代中后期,更 强调内部整合的统一观念就在国内舆论中取得了 压倒性的优势。3O年代,随着 日本催逼 日甚, 中国的国家危亡迫在眉睫,国家观念的重要性日 益显露,其思想说服力和社会号召力均大大增 
强,地方观念也越来越在国人的思想论说中成为 
一 个负面形象?[2儿引。或许正因如此。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研究中,地方观念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 视,少数的论述也把它作为国家统一的对立面而 放在一个天然受批判的位置上。这种情形在近年 虽有所转变,但总的说来,其成果还有限,对二 者纠葛的复杂性尤需进一步探索①。 事实上,地方观念 (感情)有时会成为刺激 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动力。罗志田教授曾注意 到,成同以降,随着湘军的兴起,湖南士人心态 大变,开始 日益强调湖南人 “对天下之责任”, 表现 出全 国性的眼光 J。不过 ,这种对 于 “天 下”的责任感,又是与对 “湖南人”这一地域性 认同的强调分不开的。与此类似,30年代中期, 国民政府确立了建设西南的政策, “僻处西隅” 的四川开始由一个边缘性的省份上升为 “中华民 族复兴策源地”,大大激发了川人对于全国的责 任感,同时也增强了其地域性的自尊心。其间的 
①除已经提到的研究成果外,还有吴振汉 《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意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刘伟 《晚清 “省”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1999年第 5期;王续添近年有一系列文章讨论相关内容,包括 《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史学月刊》1999年第 4期、《经济·文化·外力——民国地方主义成因探析》,教学 与研究》1999年第 3期;程美宝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 “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收杨念群编 《空间·记 忆·社会转型—— “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第 387—4l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王东杰 国中的 “异 乡”:二十世~Z.-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历史研究》2O02年第 3期。 [收稿日期】2O02—10—16 [作者简介】王东杰 (1971一),男,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20O4年g 1期 王东杰:地方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冲突与互助:1936年 《川行琐记风波 ·77 · 
吊诡之处,值得讨论。 本文拟以 1936年夏陈衡哲 《川行琐记》(以 下简称 “《川》文”)一文在省内外川人中激起的 风波为例,对此问题稍做剖析。这场事件的参与 者和关注者大抵以川人为主,持续时间不过 20 多天,即使从地方历史的角度看也只是转瞬即逝 的小小浪花,但其意义却并不因此而微不足道。 事实上,它提供了一个中央入川初期川人地方观 念与国家观念多层面纠葛的事例。 
1936年2月 1日,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 的夫人、新文学作家和历史学家陈衡哲给 “住在 北平、天津、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华中各处 的许多朋友们”写了一封 “公信”,讲述 1935年 底任氏一家四口人从北平搬家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