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读通识综合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文选读通识综合篇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 历代文书通识(一)--誓辞篇 “誓辞”,也称“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誓者,誓众之词也”(《文体明辨》),可见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古代诸侯嗣位对天子起誓,新官上任表示自己的承诺向君主或神起誓,都属这一类。 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告”、“谕”。《尚书》有《汤诰》,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也就是说,“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历代文书通识(四)—教令篇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秦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历代文书通识(五)—表文篇? 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表体多包”之说,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 ??唐宋以后,“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庆贺、进献之类了。???在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表”的格式,一般在开头称“臣某言”,末尾称“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死罪”,最后落“某官臣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的程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到了清代,“表”已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礼仪文书了,其程式由翰林院撰拟,经大学士奏定后颁行,一般为正副两份,正本不折,副本则像“本”、“章”那样折叠起来,外面用黄绢裹住,装进表匣,待庆贺之后再送内阁收存起来。? ??“表”的写作,刘勰说过:“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也就是说,表体因内容丰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因此要用雅义扇杨美的风气,而文辞力求清丽。若内心恳切,则能因情造文,做到辞为情使,反之,则是为文而造情。如果繁简详略恰到好处,既有华彩又有内容,在嘴唇边念着也很通顺流畅,那就合乎“表”的规律了。? ??“表”用于陈情议事,大多是言之有物,语言朴实,情理兼备的,尤其在三国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文质兼具的名篇佳作,它们情真意切,既内容充实,又富于文采。但是也不可否认历代“表”文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夸阿谀之辞。明太祖朱元璋颇为恼火,认为“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提倡“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并将韩愈、柳宗元表文作范本,颁告天下,严禁“表笺疏奏”用四六骈体。此后,又正式颂布“表笺”程式,统一这种文体,从此“表”的程式走向固定化。 历代文书通识(六)—封事篇? 封事是产生于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