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一、声音钟1一、声音钟1一、声音钟古人把一切声响分为三籁天籁
古人把一切聲響分為三籟:天籟、地籟、人籟。人籟的主體就是語言,而鐘聲不過是人籟中的一種簡易符號系統,但是兩者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推手,能夠報時的鐘應該是一種重要發明,但是本文卻發現一種利用叫賣語言所形成的「聲音鐘」,它像鐘那麼準確,不但悅耳動聽,而且變化多端,作者刻意捕捉了居家附近的「聲音鐘」,並將人們生活的節奏刻畫得妙趣橫生。透過本文,可以發掘生活周遭各種聲音所透顯的意義,也可以觀察叫賣語言的特質,更能發現社區生活的豐富多彩,及邁入二十一世紀,人們怎麼看待時間等多元的課題
一、認知
1.認識生活周遭各種聲音的內涵。
2.體會叫賣語言的長度、音色、音樂性及作用。
二、能力
1.能觀察並發掘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可愛之處。
2.學習描摩各種聲音的寫作方法。
三、情意
1.欣賞大街小巷各種叫賣聲音的節奏與旋律,並藉著互動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2.發掘社區環境的可愛,培養熱愛鄉土的情懷。
一、教材分析
聲音鐘選自二○○一年九歌出版的陳黎散文選。全文藉描述小販從早到晚的各種叫賣聲,刻畫出人們生活的樣貌、節奏,並寄託了對鄉土語言、人情風土的愛戀情懷,這種「聲音鐘」至今仍存在大街小巷,但花樣已經減少,也有轉換為錄音播放者。本篇細膩的描述和適度的渲染,
真是妙筆生花,不但是朗誦的好素材,也是一篇奇特的創意散文。教材中的八、九種叫賣聲的紀錄,應使用鄉土語言吟誦唱唸,反覆練習,才能達到教學效果。
二、教法
1.本文以街頭巷尾的叫賣聲為刻畫主題,教學前可先由同學提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叫賣聲,並摹仿其聲音語調,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講解的重點,可以從時間的觀察入手,看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有哪些聲音可以作為時鐘以外的「聲音鐘」(不限於叫賣聲),然後再聚焦到小販叫賣的時間周期性及季節性(例如冷熱飲的變化),注意每一種聲音的特點及引起人們的聯想等。
3.陳黎散文選一九八三││二○○○及陳黎詩選一九七四││二○○○(九歌出版社)均隨書附贈CD,其中第十八首為聲音鐘,由陳采欣、吳采璋、陳黎三人朗讀,作者專摹仿文中男聲的叫賣聲,是本課教學的第一手教具,由作者提供,可以達到與讀者共鳴的樂趣。
4.有關叫賣聲的鄉土語言,也可以請閩南語或客家語的老師唸一段,或在相關的語言課中做統整教學。
陳黎,本名陳膺文,臺灣省花蓮縣人。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曾任國民中學教師,現已退休。
陳黎第一本詩集廟前出版於一九七五年(東林文學社),第一本散文人間戀歌(聲音鐘原收在此集)則出版於一九八九年(圓神出版社),可見其早期以寫作新詩為主,同時致力於散文創作。此外,也從事翻譯與音樂評論工作、及創作兒童詩。其詩集親密書於一九九三年獲國家文藝獎。更早之前,曾以新詩最後的王木七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一九八○年)。一九九五年又以福爾摩莎.一六六一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在翻譯方面,也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詩翻譯獎(一九九三)。著有詩集動物搖籃曲、小丑畢費的戀歌、親密書(詩選一九七四││一九九二)、島嶼邊緣、貓對鏡等,散文集彩虹的聲音、詠嘆調、聲音鐘等,童詩有童話風,音樂評論集永恆的草莓園等,並有譯著聶魯達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著作甚豐。
課文補充注釋
1.人家 表複數詞尾,用在「女人家」、「老人家」時(第四段),意為女人們、老人們。「家」在這裡讀輕聲。
2.純正臺灣國語 指標準的臺灣腔調的國語。所謂「臺灣國語」,一般指母語為臺灣閩南、客語或原住民語者所講的不標準的「國語」(北京音系),在語音上的特徵,如在聲母方面把翹舌音改為平舌音,讀ㄈ為ㄏ,如讀飛如ㄏㄨㄧ。還有一些元音上的特色,如讀ㄣ如ㄧㄣ(很、根),讀ㄨㄟ如ㄨㄧ,如輝、回、悔、會等字。其他如輕聲和兒化的式微。如注 1.的「老人家」,臺灣國語就讀為本調而非輕聲,與中國大陸普通話就有了區別。作者似有意說明「臺灣國語」也可以是純正的,從語言的地域分化來說,「臺灣國語」已逐漸取得主流地位,自然也可以作為新的規範。
3.蚵仔麵線 一種臺灣小吃,以細麵條加牡蠣、太白粉等煮成的糊狀物,食用時,再撒上炒蔥花、芫荽(音ㄩㄢˊ ㄙㄨㄟ)、辣椒膏、醬油等佐料,便香辣可口。由於牡蠣成本較高,常被豬的小腸所取代,也有改稱腸仔麵線,多見於小吃攤。蚵仔,音ㄜˊ ㄗˇ。
4.芭樂 即蕃石榴。這兩個字的讀音是閩南語的「茇仔」(音如ㄅㄚㄉ ㄚˋ,上一字是入聲,兩字連音成ㄅㄚ ㄉㄚˋ,第二音節再濁音化為ㄌㄚˋ)按:閩南語這個詞的讀法很多,有作「林茇」(na pat2)、「林不」(na put)或林拔仔(na pata),其原名來自南島語,閩南語帶了詞尾,反而省掉第一個音節。
5.牛犁歌 就是駛犁歌,原係流傳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