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流派竟存的發展期散文
第十四章 流派竟存的发展期散文
第一节 30-40年代散文概述
一、现象
30年代是现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不同思想倾向和艺术见解的作家创作活跃,不同的散文体式和不同的风格流派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杂文长足进展,小品文盛极一时,报告文学异军突起。
40年代散文延续了30年代散文体式,又受着抗日战争环境与国内矛盾的特殊影响,救亡与揭露时弊的创作兴盛。
二、繁盛原因
1、散文文体意识的强化。(自身)
2、动荡的社会现实。(社会)
3、艺术借鉴视野的开拓。(影响)
三、30、40年代散文的艺术特征
1、散文格局多元化;
2、写实主义思潮兴盛;
3、报告文学成熟与繁荣。
四、丰子恺的小品散文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二十年代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一生出版的著作达180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
丰子恺散文艺术特色:
(1)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文字朴素平淡,夹叙夹议,真诚抒写。
(3)吸取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欧美、日本的格调,活泼洒脱亲切有趣。
五、李广田与其《山之子》
李广田 (1906-1968),山东邹平人。1936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因而有“汉园三诗人”之称。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作品集有《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金坛子》等。
《山之子》着意写一个生在泰山,长在泰山的特殊山民—哑巴。把这个哑巴誉为山之子。泰山的雄奇伟大,造就了他刚毅顽强的性格,作者把他做为“泰山的精灵”来歌颂,并通过这个“精灵”,宣说泰山的伟大。
作品以“我”的见闻为结构线索,真实感人,耐人寻味,同时大量采用烘托、渲染、对照的方法,使“山之子”的形象更加突出,色彩更加鲜明。
第二节 鲁迅杂文
一、概况。
鲁迅写作最多的是杂文。从1918年在《新青年》写“随感录”起,到1936年去世,没有间断。前期有《坟》等四本,后期有《而已集》等十本。
杂文虽然古已有之,但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则是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创办《语丝》、《莽原》周刊,都在提倡杂文写作。
鲁迅的杂文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既有着一贯性的追求,又有着在内容和思想特色上的一定差异。
前期侧重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充分体现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
后期杂文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狠狠抨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政策,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
思想艺术特色:
1、社会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一个时代和社会,充满辨证思想和深刻的哲理性;
2、思想价值集中体现在尖锐的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记录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历程;
3、具有冷峭深沉的审美品格,以及强烈的主观情感。是抒情性和讽刺性统一的艺术;
4、语言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
第三节 何其芳与梁实秋
一、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成为社会写实派散文家。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二、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湾,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杂文创作
一、唐弢(1913—1992)浙江镇海的农民家庭。唐弢在1933年夏天开始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杂文。早期的杂文,有些是刻意模仿鲁迅的,有些是潜移默化地有着鲁迅的影响。他很快就从这种模仿和影响里走了出来,逐步建立起了个人的鲜明风格,甚至可以说他谋略创造一种杂文的文体,我们因此可以说他是杂感的文体家。
唐弢为文的最大特点是独创性。唐弢于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杂文集《推背集》,同年5月出版《海天集》,《投影集》是第三本杂文集。批判的锋芒藏起来,而感情沉郁悲愤,加之叙事成分的增加,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杂文中有诗意,正是唐弢诗人气质在文体上的一个反映。唐弢的抒情散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忆旧怀人的散文和远游揽胜的散文, 以及研究鲁迅的文章,在文艺界有着较广泛的影响。
二、徐懋庸(1911-1977)。浙江上虞下管人。早年参加大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