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周端明: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的脉络与评价.doc

(安徽师大周端明: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的脉络与评价.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师大周端明: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的脉络与评价

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文献脉络与评价 周端明1 (1、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芜湖市,241003) 摘 要:产业结构变迁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又是其结果。中国深刻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集中在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演化路径、模式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上。我们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升级两种研究理路梳理了现有文献,阐明了各自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价值链升级;文献脉络;评价 经济发展进程必然伴生着深刻的产业结构变迁,而产业结构变迁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点已经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Jefferson et al.,2006;Song et al.,2011;Chen et al.,2011;Zhu,2012;蔡昉,2013)。Fan et al.(2003)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5年间的GDP增长中有17.47%是由结构调整贡献的。Hsieh和Klenow(2009)的估算表明,1998-2005年间,不同生产率的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再配置能够带来年均两个百分点的TFP增长。Brandt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1998-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TFP的三分之二由不同生产率部门的资源再配置所贡献。 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演化路径、模式以及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存在两种研究理路: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价值链升级思路,其中前者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一、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研究 (一)产业结构变迁的经典研究 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迁很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对该问题最经典的归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推动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导致第一产业就业降低,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增加(配第,2010;Clark,1940)。Kuznets(1971)深化了克拉克的研究,他进一步认为,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是由不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所致。而且,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并不总是平衡的,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中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和劳动力比重的上升同步。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问题为发展经济学家所关注。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1945)的《农业与工业化》是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最早探索,系统研究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问题。Lewis(1954)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是由趋利的现代部门的扩张所推动,传统部门仅仅是被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部门。现代部门扩张的进程也就是传统部门萎缩并逐步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就业结构首先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再转变为三、二、一。结构学派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干预来推动经济发展。 针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推动现代部门扩张这一问题,结构学派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和互补性,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会因为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而导致所有部门和地区都得不到发展。因此,Rosenstein-Rodan(1943)提出了大推进理论,主张在各部门同时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Murphy et al.(1989)利用新增长理论复兴了这种观点。与此相反,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Hirschman,1958)。当然,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战略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平衡发展是目标,不平衡发展是手段,二者统一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升级之中。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奇迹,很好地诠释了政府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持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在东亚和东南亚发展经验基础上, Akamatsu(1962)、Vernon(1966)、 Okita(1985)、Kojima(2000)等人归纳出了解释产业区域转移的雁阵模式。 (二)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路径和模式研究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存在两条基本思路:市场思路和地方政府分权思路。前者基于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应遵循动态比较优势路径,服从梯度转移模式。而后者基于发展型政府理念,通过地方政府扶持主导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服从反梯度模式。 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夏禹龙等(1982)最早在《研究与建议》上发表了“梯度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