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3济宁高三一模答卷情况分析汇编
济宁市高三一模考试情况总结
一二三题
1---12题得分情况
1
B
50.3%
2
D
87.3%
3
C
75.2%
4
C
46.3%
B 23.3 %(同仇…) D22.5%(无可…)
5
A
58.8%
6
B
82.1%
7
C
87.5%
8
D
84.2%
9
A
37.4%
D 40.7%(是)
10
D
35.5%
C 36.4%(焉)
11
C
64.7%
12
B
60.3%
在前12道试题中,成语题、文言实词、虚词是我们的弱项。成语“同仇敌忾、无可厚非”这些熟悉的词语,也能有很大的障碍,运用上欠功夫。实词“闻”作名誉之意,没遇到过,但是“休”字学过,“休誉”指美好的名声,前后同义复合,依据这种句式结构的特点,应该能解出来,看来只有三分之一多点的同学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四题(10.47,0.44%)
一、第13题翻译
文言文选文很有地方特色,传主性格鲜明,翻译题目出得相当不错,难易适中,和课本联系比较密切,重点考查学生对关键实虚词的精准解释。
翻译题是翻译两个大句子,得分要点集中在“誉”“是”“衣”“病”“方”“有司”“乞骸骨”“彰”“烛”等九个词语的翻译上,测试面没顾及全面,即没有涉及活用和句式,而是转向了实词,显然是强化了基础,强化了对文言文本认读的能力,而这是解决读懂文本重要的基本的能力。
第一个句子大部分同学能将“誉”翻译成“称赞、赞美、赞誉”, 还是很好的。但有一部分同学误解为名词“名誉、荣誉、声誉”;很多同学漏译“是”;几乎所有同学能译对“衣”。“病”翻译得最不好,它应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弊病),不少同学将之翻译为“诟病”(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翻译也可以),部分同学将之理解为名词“病”。 还有译为“担忧”或“忧虑”的,是这个句子丢分的关键点。
第二个句子中,“彰”字学生翻译好,但“方”、“有司”学生不翻译,“方”翻译得最不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将之理解为“刚才,刚刚”,“乞骸骨”有同学理解为“称病、免去官职”等,“烛”有同学理解为“年轻、蜡烛、兴旺”等,“烛”字是这个句子丢分的集中点。
第一题学生一般能得到三分,四分或五分的只有少数学生。翻译第二题多数学生得二或三分,满分的较少。
二、第14题诗歌鉴赏
吕思诚的《戏题》是他抒写考中进士前或出道之前,家境处于贫寒时期发生的一宗生活小事的。诗句比较平和,旨意也比较明确,同学们在理解诗句上基本上没大障碍。因为选诗语言通俗幽默诙谐,没有含有深意的典故、难解的词句、复杂的情怀,鉴赏难度较低,这是诗歌题平易的关键所在。从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诗句,极少数同学认为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的闲适之情或壮志难酬的情感,对手法的理解上也有偏差。
诗歌鉴赏第一题,考查对前四句的认读、归纳。学生在回答怎样体现作者的生活态度时,能够分析诗句内容,但明确答出“细节描写”或“吃穿两方面”的少之又少。还有一些学生在分析诗句时照抄原诗,缺乏自己的阐述认识。第二题中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回答“对比、拟人、借代、夸张、寓情于景、联想、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拟人”等,有的老师改的比较严,只要是手法没答对一律是0分。这样第一题大多数学生能拿到三分,也有部分学生得到满分四分。而诗歌鉴赏第二题中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回答不对,分值不如第一题高。
三、第15题名句默写
名句默写出题平稳,兼顾初高中、必修和选修的相关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名句的准确理解和记忆。
《论语》中的那句是学生丢分较多的,有些学生前后句顺序颠倒,还有些 “求生”误作“求身”,“害仁”误作“害人”,“杀身”误作“杀生”,“求仁”误作“求人”,把“仁”写成“人”,还有写成《论语》中的其它句子,不符合语境提示。《登高》中“繁”误作“烦”,“霜”误作“双”,“潦”误作“缭”,“停”误作“亭”,“浊”误作“酌、着”,“畏”误作“为”,“眼”误作“远”,“身”误作“深”。《登飞来峰》中,“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写成“最高峰”的,有写成“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还有很多学生写成《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错句子、写错别字,凡是可能出现的错写情况,同学们都有表现,说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原因分析
很多都是老毛病、旧病根。
1.翻译句子语境意识不强。翻译一是长安令杨兴游说史高时说的话,有些学生翻译时竟然出现主语“我”。翻译二是皇帝对张衡说的话,“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中的“君”指的是匡衡,有些学生却译为“国君”。
2.凡是得分不高的,重要的还是对诗歌内容理解不透,分析、归纳能力差,答题步骤不够规范。第二点,对常见的鉴赏诗句的概念认识不清,乱用、错用现象突出。
3.名句填空暴露出学生对背诵古诗文内容掌握得不扎实,模模糊糊的情况不在少数。
五、教学建议
1. 翻译句子首先要提醒学生有语境意识。要求学生每次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