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第四章分解.ppt

清华大学出版社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第四章分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第四章 多高层建筑 4.1 震害分析 4.2 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4.3 框架内力与位移计算 4.4 框架结构构件设计 4.5 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 4.6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基本要求 4.1 震害分析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 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等。 本章仅介绍前三种。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钢筋混凝土纵梁、横梁和柱等 构件组成承重体系的房屋。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框架房屋中增加抗震墙构成。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层数一般在十层以下。 抗震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抗震墙 框架房屋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一、结构平面或竖向布置不当引起的震害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楼层率先屈服、发展弹塑性变形,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不能发挥整体的抗震能力。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位于天津塘沽区的天津碱厂十三层蒸吸塔框架,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6层和11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6层以上全部倒塌。 右图为该结构输入天津波的弹塑性分析结果。 二、框架柱、梁和节点的震害 梁柱变形能力不足,构件过早发生破坏。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更易发生破坏。 1、柱顶 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碎崩落,柱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 主要原因:节点处弯矩、剪力、轴力都较大,受力复杂,箍筋配置不足,锚固不好等。 破坏不易修复。 2、柱底 与柱顶相似,由于箍筋较柱顶密,震害相对柱顶较轻。 3、短柱 当柱高小于4倍柱截面高度(H/b4)时形成短柱。 短柱刚度大,易产生剪切破坏。 4、角柱 由于双向受弯、受剪,加上扭转作用,震害比内柱重。 5、梁柱节点 节点核心区产生对角方向 的斜裂缝或交叉斜裂缝,混凝 土剪碎剥落。节点内箍筋很少 或无箍筋时,柱纵向钢筋压曲 外鼓。 节点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节点的受剪承载力不足,约束箍筋太少,梁筋锚固长度不够以及施工质量差所引起。 6、框架梁 震害多发生于梁端。在地震作用下梁端纵向钢筋屈服,出现上下贯通的垂直裂缝和交叉裂缝。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梁端屈服后产生的剪力较大,超过了梁的受剪承载力,梁内箍筋配置较稀,以及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抗剪强度降低等。 节点破坏将导致梁柱失去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抗震墙的震害 在强震作用下,抗震墙的震害主要表现在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破坏。主要是由于连梁跨度小,高度大形成深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形成X型剪切裂缝,为剪切型脆性破坏,尤其是在房屋1/3高度处的连梁破坏更为明显。 四、非结构构件的震害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承载力低,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破坏。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裂缝明显增加,甚至部分倒塌,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快墙重于砖 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较严重,框架结构下部震害严重。 填充墙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 五、毗邻建筑及防震缝的问题 防震缝宽度过小,地震时结构相互碰撞造成震害。 防震缝两侧结构单元的碰撞 总结以上震害调查结果,除注意场地和地基因素外,从结构上主要应注意: 1)结构的刚度在平面上和沿竖向的分布要规则、均匀; 2)结构构件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 3)重视构造,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防止剪切、锚固 等脆性破坏; 4)保证施工质量。 六、楼梯间的震害 由于楼梯的施工缝在踏步板1/3高处,汶川地震时楼梯普遍在此处折断。 原因:单跨框架,结构冗余度不够 集集地震中,高层建筑扭转破坏(平面不规则)。 集集地震中,底框结构破坏(竖向不规则)。 走廊有柱,破坏较轻。 走廊有柱,带翼墙,震害较轻。 临街建筑,单面纵墙,刚度偏心,倒塌。 4.2 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4.2.1 结构体系选择 《抗震规范》规定:乙、丙和丁类建筑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甲类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应专门研究。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 4. 筒体结构带有一部分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无梁楼盖时,不作为板柱抗震墙结构; 5. 不规则或Ⅳ类场地的结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