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oc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oc

PAGE  PAGE 12 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 韦钦胜基金项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课题—ST03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908-1-ST03) 作者简介:韦钦胜(1981–),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化学水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weiqinsheng@fio.org.cn ,2,葛人峰3,王保栋1,2,臧家业1,2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061;2.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61;3.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重点分析了南黄海冷水域西部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现象,并对DO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显著特征,且与SCM现象相伴生;DO垂直分布的最???值深度和量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温、盐是DO最大值层以上水体中氧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一定强度的温跃层形成之后,DO最大值层出现在跃层的下界附近,且其氧含量受控于跃层厚度和生物化学作用,并与跃层厚度呈正相关;底层较低的DO含量是底层水及沉积物中有机物分解耗氧的结果。同时,本文还成功解释了DO最大值处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位置不吻合且量值不相关的原因,并提出了“DO净积累效应”的观点,不仅从时间跨度以及动态的角度上对DO最大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而且从理论上探讨了DO最大值层氧含量(或来源)的构成,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水体中的生物化学作用(或Chl-a总产出)才与氧最大值密切相关。总体来看,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冷水域西部DO的垂直分布。 关键词:南黄海;冷水域;溶解氧;分布特征;DO最大值;DO净积累效应 中图分类号:P73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黄海作为一个半封闭的海域,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形和水文、化学、生物特征以及污染、捕捞等人类活动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被列为世界50个大海洋生态系之一,称为黄海大海洋生态系[1,2]。 黄海冷水团作为我国陆架浅海上一个重要的季节性海洋现象,一直倍受我国海洋学家的关注,每年5月左右开始形成于黄海中部,7、8月份达到其强盛期,直到11、12月份才完全消失[3,4]。已有的研究表明,黄海冷水团对溶解氧(DO)的垂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顾宏堪[5,6]最早发现黄海夏季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现象,并提出了“夏季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主要系由冬季保持而来”的理论。之后,又有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3,7-13],其中王保栋[11]综合多年的调查资料,指出黄海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并非主要由冬季保持而来,而是光合作用和良好的温跃层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文献大多是在定性方面从光合作用和跃层的角度对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而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此外,南黄海作为一个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的半封闭陆架浅海,随着沿岸工农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南黄海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若干影响[14,15],黄海冷水域DO的分布特征是否也对其有所响应。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根据南黄海2006年夏季(7月)的最新调查资料,详细分析黄海冷水域西部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现象,并结合温度、盐度、温跃层、Chl-a和营养盐等同步观测资料,探讨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1 调查与方法 1.1 研究海区与站位布设 图1 采样站位和底层温(℃)、盐分布 Fig.1 Location of sampling sta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bottom water 2006年7月(夏季),利用“北斗号”海洋考查船对南黄海进行调查,共设有8条断面(A~H),44个大面站(站位设置见图1),全海域核心位置与南黄海冷水团的西部冷中心相吻合。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利用Sea-Bird 32 CTD仪测温度、盐度和深度,并用Niskin采水器采集水样(根据水深情况,取0,10,20,30,50 m和底层水样)。DO含量按Winkler法在现场进行测定〔GB17378.4-1998〕;营养盐数据按照《海洋监测规范》规定的方法,经过0.45μm的醋酸纤维膜过滤后,用7230型分光光度计现场测定得到,其中硝酸盐采用锌-镉还原法,磷酸盐采用磷钼蓝法,硅酸盐采用硅钼蓝法,所有分析均用国家海洋局标准物质中心生产的营养盐标准系列制定工作曲线;叶绿素a的测定采用荧光法,将样品用GF/F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并用10mL体积比为9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