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013-02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1 登西台恸哭记 ;文章结构;重点掌握:;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能力。(以景物描写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理感应。又以细节描写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更以元人逻舟频繁出没威胁,作者与友人归途中“风帆怒驶”,久久难以渡江等种种危险因素为衬托,突出作者一种独特的感受。文中哭祭忠烈英魂的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构建天怨人怒,天人同悲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4、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自序著述之意,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却曲折地表达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深化主题。);重点词句 ;重点词句;课后答案;课后;分析题: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 ;练习;012、徐文长传 ;二、本文主要掌握内容: ;3、你对文中所写之徐文长有何认识?(本文对徐渭生平遭遇和他的文艺成就作了简要的的叙述与评价,表现了他兀傲不群的人格风范和横放杰出的艺术才能,表达了作者对徐渭平生牢骚困苦,以至失意颠狂的深切同情。文章写徐渭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特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浪漫的色彩。其“奇”在于才能奇异 、性情奇怪 、遭际奇特 );练习;课后练习;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的认识。;013故乡的野菜;二、本文主要掌握内容:;5、如何理解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练习;阅读分析;课后;0014废园外;本文主要掌握内容:;2、掌握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作者对于侵略战争罪行的控诉和对和平家园的渴望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园内楼房的毁坏与炸塌了的围墙,和那些带着旺盛生命力的红花绿叶,构成一幅非常不协调的自然环境,在晚风中依然摇曳的花朵,与被敌人的炸弹夺走生命的少女,又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3、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象来展现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结构上依作者凭吊废园的观察与沉思来展开的。随着“我”对废园残败情景的描述,穿插作者情感和思绪的流动跳跃,显得集中凝练而又曲折有致,透过“我”的视角,看到了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园中的绿叶红花依旧,然而楼房毁了,屋瓦震落了,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哪个青春少女的生命,却被埋在了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的暴行,连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在窒息的人间惨剧而叹息。作者伫立园外凭吊沉思,心中翻卷着寂寞悲哀之情。) ;4、作者在场面描写上有何特点?;练习3、巴金的《废园外》是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揭露的是()的罪恶。A..英法侵略者B.日本侵略者C.八国联军侵略者D.荷兰侵略者2012;0015 九歌·国殇;课文结构 ;本文主要掌握内容;词语解释 ;练习;《国殇》是悼念和赞颂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的()。A.民歌B.国歌C.乐歌D.祭歌2012;简答题 ;段落分析(阅读本诗第一节并回答问题) ;4、如何理解《国殇》“通篇直赋其事”的写作特点。(《国殇》通篇采用赋体,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出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诗歌风格刚健,声调激越。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 29 、————,严杀尽兮弃原野。《九歌.国殇》2012天时怼兮威灵怒;016短歌行;诗歌结构;二、本文主要掌握内容:;3、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 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 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及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 4、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亮。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