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国小学生解简单式比例问题之研究.docVIP

位国小学生解简单式比例问题之研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位国小学生解简单式比例问题之研究

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解簡單式比例問題之研究 翁宜青1 劉祥通2 1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2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投稿日期:91年10月16日;修正日期:91年11月27日;接受日期:92年2月16日) 摘要 本研究探討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楊小翔解簡單式比例問題之類型與策略。研究方法是個案研究法。採半結構式晤談法進行訪談。楊小翔只有解過乘法的問題,但是本研究發現楊小翔能分別以「疊加法」、「數量分解法」、「單價法」、「倍數法」策略解比值型態第一、二、三式之簡單式比例問題。但是對於第四式的簡單式比例問題,因為他對帶分數與單位量的掌握並不好,以致於無法解題成功。 關鍵字:比例問題、解題策略、個案研究 緒論 比例問題從整數、小數與分數延續而來,它承繼整數加減法、整數乘除法、分數加減法與分數乘除法,它是「數與計算」的範圍,也是這些範疇的延續;從比、比值與比例等性質來看,它是「數量關係」最重要的題材,從比例尺的意義、擴大圖與縮小圖等性質來說,它是「圖形與空間」的題材,從速率、密度、消費、度量、價格、濃度的性質來看,它又是「量與實測」的題材,由此可見比例問題的重要性與複雜性(劉祥通和周立勳,1999)。而民國82年的數學課程標準,在高年級的目標列入「比、比值、比例的初步認識」及「理解數量的簡易變化關係」(教育部,1993)。九年一貫國小數學領域的能力指標也列入N-3-15:能在情境中理解比、比例(包括正比例與反比例)、比值、比率(百分率、ppm)的意義(教育部,2001)。由以上二次課程的修訂可以發現,大家都認為比例這方面的課程十分重要,而且應讓學生在高年級階段才學習比例相關的課程。 但是Bar(1987)追溯小學階段甚至更早期兒童的比例推理能力,發現年幼的兒童其實可以解決某些比例的問題。而Lo and Watanabe(1997)雖強調乘法、除法、分數、與小數的了解會限制比值(ratio)與比例(proportion)概念的發展,他們亦認為學生不一定要學了乘除法問題才能解比例問題,他們對一個 10歲10個月大的五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比例的教學不必等乘除等倍數概念都理解即可進行教學。此外,一些學者也認為簡單的比和比例問題對年幼之學生是可解決的(Schorn, 1989 ; Van den Brink Streefland, 1979; Clark Kamii, 1997)。 所以,研究者藉著任教之便,以簡單式比例問題訪談了一些只有乘法經驗的三年級學生,結果發現有一位楊小翔(假名)能解部分的問題,因此,研究者決定以楊小翔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其解簡單式比例問題之類型與使用之策略。 文獻探討 本文獻探討綜合相關之概念與研究,分為一、比、比值、比例式的數學涵義;二、兒童解比例問題所需的知識或能力;三、比例問題之類型;與四、兒童解比例問題之基本策略等四個部份介紹。 一、比、比值、比例的數學涵義 比是指並置的兩對應關係量的紀錄,例如「小明拿了3部玩具車,去跳蚤市場換了5個布偶」可以記為「3:5」(教育部,1993)。對於一個比「A:B」是透過找一個後項為「1」,而且和「A:B」相等的比,如「A:B=X:1」,此時叫「X」為「A:B」的比值(周筱亭、黃敏晃,2002)。比例的定義是當兩個比值相等時,就稱這兩個「比」成「比例」,換句話說,比例是兩個等值分數所構成的關係式,例如:=。具有對等關係的比或比值所構成的關係式,稱之為比例關係(劉祥通和周立勳,1999)。民國82年版把「8:100=2﹕25」稱做比例算式,簡稱為比例式(教育部,1993)。 二、兒童解比例問題所需的知識或能力 比例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或能力有下列五種:一為具有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二為熟悉乘除法之問題情境;三為有理數概念的整體發展;四為相對的思考能力;五為比值的單位化能力或思考。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具有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因數問題是向內探討組成一個正整數的單位量,倍數問題是向外探討以一個正整數為單位量可以生成哪些正整數,這是兩個相反方向的問題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7)。解比例問題往往要先做除法再做乘法,也就是解因數與倍數的問題,因此,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是比例概念的基石(劉祥通和周立勳,1999)。在比例問題裡,Lo and Watanabe(1997)強調因數與倍數是解題成功的知識基礎。Lo and Watanabe以Bruce解「12元可買8顆糖果,9元可買多少顆糖果?」為例,說明Bruce的解題方式是:先將錢12元湊成4組,一組有3元;再將糖果8顆試著分成4組,一組有2顆。如果Bruce有因數的概念,可先從12元和8顆的因數中找出共同因數,或直接以12元和8顆糖果來找出公因數4,而不是以嘗試錯誤的分組方法來找出4。 (二)熟悉乘、除法之問題情

文档评论(0)

pangu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