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修改)——润解释.ppt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修改)——润解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 绿色富国 绿色惠民 为人民提供更多 优质生态产品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 和生活方式 人民富裕 国家富强 中国美丽 一、绿色发展概念 二、坚持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 温饱 生活质量 措施 三、坚持绿色发展的措施 改变所有区域都试图加大经济开发力度的思维定式,转向根据国土空间承载能力进行开发; 改变不同区域为追求经济发展采取雷同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的开发模式,转向根据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进行开发; 改变各个区域重视自身开发、、忽视总体开发需要的单体开发,转向根据总体开发要求协调区域开发的综合国土开发; 改变重视当代人、忽视后代人开发的短视开发,转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永续开发。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1.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施锅炉(窑炉)、照明、电机系统升级改造及余热暖民等重点工程。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重大技术示范。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节能自愿活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 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 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取用水定额控制。 加快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开展节水综合改造示范。 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 建立水效标识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 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张。 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再利用。 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建立收储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 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4.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 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控,严格分区管理、总量控制和开采准入制度,加强复合矿区开发的统筹协调。 支持矿山企业技术和工艺改造,引导小型矿山兼并重组,关闭技术落后、破坏环境的矿山。 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完善优势矿产限产保值机制。 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开展找矿突破行动。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耦合共生。 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6.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消费,制止奢靡之风。 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要求。 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推广城市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服务系统。 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7.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 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目标责任,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 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 健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现重点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 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监察。 建立健全中央对地方节能环保考核和奖励机制,进一步扩大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建 立统一规范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出让平台。 组织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加大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 构建机动车船和燃料油环保达标监管体系。 提高城市燃气化率。 强化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禁止秸秆露天焚烧。 加强重点流域、海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