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与微积分概念学习单的模组设计-数学学科中心.doc

无限与微积分概念学习单的模组设计-数学学科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限与微积分概念学习单的模组设计-数学学科中心.doc

微積分的概念學習單設計 蘇惠玉 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前言 在高中進行微積分單元的教學時,其中大部分教師以及教科書內容都是直接進入函數的極限定義,例如以「x趨近於2時,函數f(x)趨近於多少?」這樣的例子,來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函數的極限概念。然而,微積分的學習為何與極限有關?甚至更基本的問題是,微積分這門學問,與學生之前學習過的其他數學知識有何不同?當對無窮大與無限小還一知半解時,學生如何對極限的學習賦予意義? 再者,在進行到多項式函數的導數教學時,同樣地,大部分教師以及教科書內容都是直接定義導數,然後,再說明導數的幾何意義與物理意義。這樣的教學順序容易讓學生產生疑問,「導數」這個東西是怎麼跑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在數學發展的過程中,數學家絕不會先莫名其妙的定義一個新東西,然後再去尋找它的意義。科學或是數學的發展都告訴我們,通常是先有問題產生了以後,科學家或數學家們在嘗試解決的過程中,才會有新的發現或發明產生。因此,當學生開啟一段新知識的學習之旅時,告訴他/她我們為何會走上這樣的旅程,這段行程和其它的有什麼不同,將能讓學生在這段學習旅程中更懂得欣賞其特殊之處,並對譬如微積分這門學科的風貌有更深刻的體會。 本文試著從數學史的角度切入來看導數的定義方式,配合學習單的學習形式,希望讓學生能夠接觸與學習在微積分產生之初時,費馬以及牛頓面對問題時的解決策略,從而期待學生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微積分的精神所在,以及使用極限概念來處理導數定義的數學發展過程與優勢。 史料說明:問題的來源 在數學發展史上,隨著解析幾何的發明與函數觀念的採用,微積分技術的出現似乎已水到渠成,而當時十七世紀科學研究與應用的需求,更為微積分技術的產生增強了社會脈絡面向的因素。在當時,主要的問題有四個類型: I. 求瞬間速度與瞬間加速度。 在當時運動物體所涉及的速度與加速度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已不能像計算平均速度時一般以距離除以時間來計算。 II. 找曲線之切線與法線。 由於透鏡設計的需求,當時研究光學的科學家們,如費馬、笛卡兒、惠更斯與??頓等人必須知道光射向透鏡的角度,才能引用折射定律,因此,必須求出曲面的法線,而法線垂直切線,也轉換成求切線問題。另外,同樣來自於運動學的研究,運動物體在任意瞬間的運動方向,就是運動軌跡在那一點的切線方向,因此,也促進了曲線的切線求法之研究。 III. 求函數的極大值與極小值。 如在拋射運動中求能得到砲彈最大射程的角度以及拋射的最大高度;研究行星與太陽、地球之間的最大與最小距離。 IV. 求曲線的長度、曲線所圍的面積、曲面所圍的體積、物體的質量重心等。 希臘人本來已有用逼近法求體積與面積,但方法缺乏一般性,又常無法得到正確的答案。於是,在阿基米德的作品在歐洲廣為流傳時,計算體積、面積及質量重心的興趣又再度興起。 在前面的四個問題類型中,前面三個問題本質上都是一種變量的瞬間變化率,而第四個問題為前三個的逆問題。以求瞬間速度為例,當物體以變速運動時,每一瞬間此物體都有一個瞬時速度,但是若用平均速度的求法來看,此時移動距離是0,所花的時間也是0,而是無意義的,所以,必須讓此時的變量時間有一段微小的變化(即微小的時間間隔),藉此來討論運動體在這一點左右的平均速度變化率。當這個微小的增量極微小,或是說可以無限小時,變化率所逼近的數,即為所求的瞬時速度或切線斜率。然而,當吾人假設微小的增量然後順利求出變化率之後,又該怎麼讓這個微小的增量「消失」呢?以下,筆者將簡單介紹在微積分發展之初,幾位重要的數學家在這些問題上使用的方法,包括費馬、牛頓與萊布尼茲,由他們對無窮小量的使用與解釋,我們即可看出在微積分的基礎尚未穩定之初,這樣的技術所引發的爭議,以及最後導致以極限形式來定義導數的必然性。 費馬與adequate 我們先來看看費馬求最大值以及切線的方法。在費馬於1637年寄出的一封信中,包含了他如何求函數最大值的方法,其中並收錄了他於1629年發現的切線求法: 求極大值與極小值的全部理論以二個未知量和下述法則為基礎: 設a是問題中的任一未知量,讓我們用包含a的次方的諸項來表示極大值或極小值。現在用a+e來代替原來的未知量a,並且用包含a和e次方的諸項來表示極大值或極小值。然後使這兩個極值表達式相逼近 (adequate,Diophantus的術語,表示盡可能的逼近一個數),並消去公共項,…用e或e的高次方除各項,使e從至少有一項中消失,然後捨棄所有仍有e的項,使兩邊的剩餘項相等。…最後這個方程式的解所產生的a值,代入原來的表達式就可得出極大值或極小值。 這裡舉一個例子: 將線段AC分成兩段,分段點E,使得AE×EC有最大值。 如設AC=b,分成的兩線段長中一段為a,所以另一段長為b-a,它們的乘積AE×EC即為ba-a2 ,我們要的就是這個積的最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