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425118-917d-47d1-9777-602fe19180e7_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docVIP

da425118-917d-47d1-9777-602fe19180e7_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da425118-917d-47d1-9777-602fe19180e7_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doc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l、激趣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切割一小块蜡烛并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描述所看见的现象,并说出原因 初步接触现象的知识,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提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蜡烛燃烧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燃烧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说说自己对于蜡烛燃烧的看法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4、指导阅读 自主学习P12“活动与探究”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设下埋伏 5、师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分析学案中的问题及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试述实验探究的步骤及目的,初步确立方案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6、实验探究 指导实验 动手操作,并记录现象。 体验成功的喜悦 7、交流反馈 请学生代表描述探究过程与结果(特别是实验现象与结论) 积极回答、并提出问题 通过交流,取长补短。 8、归纳总结、填写报告单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谈谈感受,填写报告 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火焰 2、现象 3、产物:水、二氧化碳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