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政治学》;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基本内容。重点阅读《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选定部分,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家及其依据。
本章重点: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2、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家及依据
;“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创建了吕克昂学园。
公元前323年,希腊各地掀起反马其顿风暴,亚里士多德受到牵连,被迫逃离雅典,来到欧比亚的加尔西斯,次年在该地谢世。; 马其顿王国的崛起和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帝国是古希腊西北部的一个王国。其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是由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大帝)开创。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前550~前330)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疆域东自靠近葱岭以西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亚里士多德对学科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 《政治学》内容简介;《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简介;(一)天性(自然素质)、习惯和理智是影响良好品德形成的三个因素,其中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 ;
(二)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
;(三)主张用理性来指导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压抑儿童青少年的情感以及合理的意向;
(四)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实际活动和多次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德 。;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3、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属于“经常”的范畴。
4、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一、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二、法律统治的重要性:; 三、 “美德是一种适中”;四、“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五、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与 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的异同;“夫过不及,庸言致祥,生息此邦,乐此中行”。
——潘季性里特“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
——毕达哥拉斯《金言》
“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亚里士多德
;旗杆之正、中的之矢
——《说文解字》
“乃提事字,一竖上下各作三旄(mao,二声)或三旄而圈其中部,意味其所圈处,适当其中。”
——《金文祜林》;“执两用中”、“恒常不易”,“夫礼所以制中也”
——孔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庸” 即普通,平常,不偏离正常。 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这意思是说,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 ;这个“中”,不是几何学上的中点,也不是代数学上的平均值,更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而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事实上,“中庸”作为至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只是一种理想境界。 ;相同点:;不同点:;(3)亚氏的目的乃要实现社会结构的正态分布,避免两极分化,实现政治社会的中道均衡,力保社会稳定、防止政治动乱。
孔子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总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感受和行为的合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但是,两者对中庸的内涵及其标准认识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体现了宗教法制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相同点:
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
阶级的烙印
为人处世的方法
基本相同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