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乐园鸟》教案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体会诗的意境,掌握诗的情感、主题.doc
《乐园鸟》教案
1.要求能体会诗的意境,掌握诗的情感、主题。
2.体会作者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进而了解戴望舒作品的风格特点。
?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戴望舒;乐园鸟;飞;云游;苦役
2.内容提示
《乐园鸟》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灌注了作者的整个灵魂,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怀想、追寻与绝望。“乐园鸟”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的象征与写照。在诗中乐园鸟对于家园的怀想与追寻最终变成绝望,表现了现代人永无归期的宿命。
?
三、作者生平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曾用戴梦鸥、方仁、唐苔、江思、常娥等十多个笔名。浙江杭州人。早在杭州读中学时就曾参与组织文学团体兰社,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两年后转入震旦大学读法文。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和冯雪峰等一起创办《文学工场》,后又参加《现代》的编辑工作。1932年11月赴法留学。1935年回国,次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南下香港,先后主编《大公报》、《星岛日报》、《大众日报》等报的副刊。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被捕入狱。1949年到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次年病逝于北京。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前期)、《灾难的岁月》(后期)。
?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 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 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 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 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 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 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作为戴望舒的诗友,艾青曾经说他所走过的是中国一个正直的、有很高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他常常要通 过自己真切的感受,甚至惨痛的教育,才能比较牢固地接受或拒绝公众所早已肯定或否定的某些观念。戴望舒早期的诗,常常流露一种哀叹的情调,充满了自怨自艾 和无病呻吟,像一个没落的世家子弟,对人生采取消极的、悲观的态度。他曾一度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但没有持续多久,他又很快回到一个思想紊乱的境地,越 来越深地走进了虚无主义,对自己的才能作了无益的消耗。他徒劳地思索着,除了使自己困惑外,不会有更好的答案。应该说,造成这种思想状况的原因,是诗人所 经历的复杂的苦恼、苦难和不幸。在这种处境下,写诗差不多是他灵魂的苏醒和净化,是他从现实逃避的渊薮:“我是比天风更轻,更轻,/是你永远追随不到的。”(《林下的小语》)他想象自己是世俗的网所网罗不到的,而借此以忘记,以此自我安抚。戴望舒写诗的这个动因,可以说是无意识的,诗人未必明白察觉了,但它是真实的。及到后来,写诗不再是安抚与苏息,看来他是有些绝望与幻灭了。
2.重点作品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 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 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 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 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 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
五、创作背景
戴望舒大约在1922—1924那 两年间开始写新诗。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