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doc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doc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   摘要: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已开始显现,鉴于此我国亟需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型。本文基于研发驱动理论,构建了包含研发投入的SBM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增长率,并借助Tobit模型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东部地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利用效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三大地区传统要素的无效率来源有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来源于资本,中部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西部主要来源于能源;②中部地区全要素增长率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环境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最大,效率改善对中、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最大;③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向关系,对外开放水平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关系。RD来源和RD结构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的驱动作用较大,并应提高基础研究投入。而中西部地区政府研发投入的驱动作用较大,并应强化应用研究。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   中图分类号:F061.3;F062.1;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2-0025-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年均9.5%的GDP增长率创造了“中国式奇迹”。但我国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困境。据估计,中国环境污染成本已占GDP的8%以上,发达地区环境成本更高达GDP的 10%。再如,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4年世界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和《2014 年全球能源架构绩效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环境绩效在178个国家中排名118位,能源绩效排名从2013年的74位跌落到85位。由此可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引致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由于资源和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而且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由此,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硬约束。从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进入到次高增长阶段的“新常态”[1]。面对粗放型发展模式引发的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我国提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治国方略,并且着力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转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我国“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在2010-2015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实现单位GDP的能耗降低16%,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17%、COD(化学需氧量)和SO2分别减少8%。鉴于我国区域空间发展不均衡,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迥异,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也较大,由此我国各区域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也具有异质性。因此,如期实现上述目标,依赖于将上述指标科学地分解给各区域,更需要各区域认真贯彻落实。鉴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各区域环境效率之间的绝对差异,而且有助于分析各区域环境无效率来源的相对差异,从而有助于提高区域环境效率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可通过改变能源、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改变其使用量和比例,进而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特别是当技术进步偏向于在增长中更少使用能源时,技术进步就既能实现减排,又能促进经济增长[2]。因此,本文基于研发驱动理论,构建了包含研发投入的SBM模型,测算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探寻了三大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区域差异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加速我国的绿色创新发展。   1文献综述   环境效率指单位环境负荷下某一地区或企业产生的经济价值大小(WBCSD,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是将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投入,力求环境资源的最小使用和最大产出[3]。基于此,张子龙[4]等学者构建了工业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然而现有学者测算的环境效率仅反映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并没有考虑资源代价。而经济增长过程中,除了消耗环境资源外,还会消耗劳动、资本和能源等生产性资源。鉴于此,部分学者构建了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将生产资源、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测度体系评价经济增长绩效。例如,Fare and Lovell[5]和 Fare and Pasurka[6]采用径向的双曲线型模型测算了环境效率指标。近年来,我国也有学者运用SBM模型测算各省份的环境效率以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7-8],认为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是我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但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