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10岁老寿星钟世昭.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0岁老寿星钟世昭.doc

110岁老寿星钟世昭   3月26日,成都青白江龙王镇清洁村,农田里大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炮仗在道路两旁震天响。钟世昭坐着轮椅,在自家小院晒太阳。红色夹袄、红色毛线帽,显得格外喜庆。这天是钟世昭110岁的农历生日。儿孙绕膝,尊她“老太君”。子女们在农田辟出空地,摆了102桌坝坝宴,好不热闹。   110年前,钟世昭的啼哭,打破了青白江刘家堰农户钟家的宁静。此后的日子,她成了童养媳,养了8个娃,艰难地与命运搏斗,成了传统社会妇女的典型缩影。这位晚清小女孩,如今五世同堂,后人有170人,收获了幸福晚年。   贫寒媳妇   钟家常年为地主做长工,家境贫寒。缠足,是那个年代女子注定难逃的命运。作为家中第三女的钟世昭,在四五岁的时候,父母把她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长年累月待到骨骼定型,她的双脚终于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那时候,有钱人常常把先生请到家里,教女儿读些《女儿经》之类的女子教育的书,钟家没钱,自然请不起先生,于是钟世昭一个字也不认识。   钟世昭幼年时,父亲便因病早逝,母亲带着钟世昭三兄妹改嫁。   1920年,14岁的钟世昭成了同村曾家的童养媳。曾家也是世代长工,丈夫叫曾义坤,比她大8岁,为人倒也老实勤快。但是任凭两人如何在地里埋头苦干,每次给地主交租后,几乎没有什么结余,家徒四壁。   1926年,在地主家旁边搭建的茅草屋内,钟世昭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夫妻俩给他取名曾礼富――在那个年代,穷人总希望通过好的名字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勤俭母亲   3年后,二儿子曾礼元出生。后来,钟世昭又陆续生下了6个子女。第三个儿子出世,她吃过3个鸡蛋,在生产完的第三天,她便挣扎着起身,开始在院子里翻晒收获的谷子。   在二儿子曾礼元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天还蒙蒙亮的时候,钟世昭便已起床,挪着小脚,准备一家的饭食。孩子们的碗在灶前排成一排,锅里煮的是高粱面加糠,还有一些野菜。她细心地用勺子把食物均匀分到孩子们的碗里,从不厚此薄彼。   待丈夫和大的几个儿子去农田里干活后,她带着年幼的几个孩子上山捡柴火,捡动物的粪便回来施肥。到了傍晚回到家,钟世昭将棉花脱籽、纺纱,再织成布匹。每到新年前,她就格外忙碌,忙着给每个孩子制新衣、做新鞋。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母亲缝缝补补的身影,常常要忙活到半夜12点。   然而,上天并未垂怜这个贫苦的家庭。钟世昭的丈夫30多岁时,因为替人砌灶头,废渣落入双眼,从此双眼失明,性情也变得暴躁。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钟世昭的肩上。   她从未抱怨,也从不和丈夫吵架。她挪着小脚,在屋前屋后忙碌,不得片刻停歇。由于口粮减少,一家从来只吃两顿。邻居同情她,有时会偷偷塞给她一些红薯,令她感念不已.至今念叨。   土改时,钟世昭一家分得了十余亩田地,日子才逐渐好转。   1964年,20岁的幺儿子曾礼财离家参军。儿子离开的那天,钟世昭是被瞒着的。因为之前大儿子、三儿子均提出要去当兵.被她坚决拦下,“子弹没长眼睛,就怕回不来。”   钟世昭最终发现幺儿走后,在悲伤忧惧中度日。三儿子曾礼国念过私塾,在母亲的口述下,给远在军营的幺弟写信,一五一十将家长里短、村里的琐事一一告知。   曾礼财想过和别的战友一样退伍回乡照顾母亲,但是由于他是昆明军区通信总站的驾驶员,是技术骨干,他不得不留下来。   参军4年后,他才第一次回乡探亲。此时,母亲钟世昭已经是62岁。当他走到家门口,母亲迎出来,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的儿啊……”   在家呆了12天后,曾礼财辞别父母,再次踏上回程的路。这一次,母亲虽有不舍,却未挽留。   友善老人   1972年,钟世昭丈夫去世,这一年,她66岁。子女们轮流把她接到家里住。在城里,她不停洗衣、打扫、拖地……将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也有儿子住在农村,她也跟着回到农村生活,直到70多岁都还扛着锄头下地种菜,背背篓上街卖菜。儿子们心疼她太辛苦,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做事情才有吃的”。   在她90岁时,身体不如从前了,但还闲不住。要么去帮着烧柴火,要么帮忙择菜、扫地……直到100岁过后,由于眼睛不好,才慢慢放下了家务事。   吃过太多的苦,她俭省惯了。中午碗里没有吃完的饭,她坚决不让倒掉,“给我留着,晚上热一热我再吃”:家人给她添置衣物,她总是不满意地推脱“衣服我多得很,哪里穿得完,不要买这么好的……”衣柜里有一件青色的老式斜襟衫已经有六七十年了,依然干干净净。   如今,钟世昭有些糊涂了,她甚至有时分不清自己的子女。过了100岁,她便有些不对劲了,每到天色将黑的时候,她便着急忙慌地把家里的门都锁上。有时候还有人没回来,任凭在外怎样叫喊,老人就是不开门,也不回应。“她总是在嘴里重复,‘有棒老二要来,东西要遭抢!他们凶得很……”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