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豆瓣”品牌电影之叙事分析.doc
“豆瓣”品牌电影之叙事分析
摘 要:2016年初,豆瓣网(以下简称豆瓣)发布了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亦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文章运用“电影大组合段”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豆瓣是怎样运用影像诗理解、阐释受众与自我的。
关键词:“豆瓣”;品牌电影;叙事;电影大组合段理论;格雷马斯意义矩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98-02
一、豆 瓣
豆瓣(douban)是一个web2.0社交网站,创立于2005年,发布由其用户生产的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包括描述性信息和评论性信息。除此之外,豆瓣还具有书籍、电影、音乐推荐、同城活动信息发布、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功能,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这是“豆瓣”对自己的定位。有资深用户这样评价豆瓣:“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虚拟咖啡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可能会贫瘠许多。”
二、《我们的精神角落》
2016年初,“豆瓣”发布了第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以下简称《我》),也是成立十一年来第一次对大众发声。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抑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电影讲述了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与豆瓣用户主体一致)从自己的小屋出离,与世界和其中的人、事遭遇后,最终再次回到小屋的过程,描摹了他(亦是豆瓣理解的“受众”)有时拥抱世界,但更多时候选择遗世独立的内心状态。影片中不少镜头是对《沉默羔羊》《拯救大兵瑞恩》和《电锯惊魂》等经典电影的“致敬”,可谓借用户最熟悉的“语言”(影视是豆瓣用户最关注的话题)与之沟通。而片末出现的片名――“我们的精神角落”则是豆瓣对自己品牌调性,或曰自己与用户关系的一种定位。即在豆瓣,每一个追求精神的灵魂既可以逃离庸常(谓之“角落”),又可以遇到其他同样追逐精神的灵魂,并且互相取暖,彼此慰藉(谓之“我们的”)。
三、叙事段落
根据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大组合段理论,电影叙事的基本单位是独立语义段,即由若干镜头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意义段落(类似文章的一个自然段)[1]。借用这种思想为《我》划分意义段落,以便进一步分析(如表1所示)。
四、叙事深层结构
格雷马斯在列维?斯特劳斯关于古希腊神话研究的基础上,推演出了他的“意义矩形”的范式(如图1所示)[2]。他认为,一切叙事文本乃至全部文本,都包含着一个意义的深层结构,由一组核心二项对立式(A/B)及其所推演出的另一组相关且相对的二项对立式(-A/-B)建构而成。如图1所示,该结构中的4极(A、-A、B、-B)之间存在6对3组关系:A与B、-B与-A之间的对抗关系;A与-B、B与-A之间的互补关系;A与-A、B与-B之间的矛盾关系。文本的意义结构便呈现于这3组关系的组合变化中[1]。
不妨借此模型来分析《我》中文本的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文本中的A、B、-A、-B分别是什么?从“我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世界也拥抱我”“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有时我只想一个人”等文本可以直观到,《我》大体上是在讲述“我”(主角)与“世界”之间纠结甚至矛盾的关系,即核心对立关系的两极为“我”(设为A*)与“世界”(设为B*)。二者的关系之所以纠结而矛盾,在于文本试图呈现的“我”与“世界”都是“两面一体”而非“铁板一块”的存在,即A*=A+-A,B*=B+-B,每一极都由正反两面构成。正如全片的主旨句“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有时,我只想一个人。”所表达的,“我”既有“入世”的一面(设为-A),也有“出世”的一面(A);相应的,“世界”既有接纳我的一面(设为-B),也有嫌弃我的一面(B)。由此,两面一体的“我”与“世界”便构成了意义矩阵中的3组6对关系:“出世的我”(A)与“入世的我”(-A)、“嫌弃我的世界”(B)与“接纳我的世界”(-B)之间的矛盾(一体两面)关系;“出世的我”(A)与“嫌弃我的世界”(B)、“入世的我”(-A)与“接纳我的世界”(-B)之间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出世的我”(A)与“接纳我的世界”(-B)、“入世的我”(-A)与“嫌弃我的世界”(B)之间的对抗关系。
由叙事组合段分析可见,意义矩阵中4极的呈现在文本中占有不同的权重(时长)(如表2所示)。具体而言,除段落10、11讲述我的“出世”(共6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