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剧传承:别一根筋“崇古”.doc
京剧传承:别一根筋“崇古”
如果四大名旦生活在今天,他们一定不是按照民国时期的方式来演戏的。
京剧自诞生至今,不足200年,与拥有600余年历史的“百戏之祖”昆曲以及其他一些传承已久的地方戏相比,算得上年轻。然而京剧行当齐全、“玩意儿”讲究、流派纷呈,成了中国戏曲的代表,国粹艺术的光环更使京剧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地位,就像金銮殿上少年老成的皇帝,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最近,以为京剧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为己任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迎来了20周年,前几届青研班的部分毕业生已经走在从优秀青年演员到老艺术家的路上,这让人们感慨时光流逝的同时,也再度将目光聚焦于京剧流派传承的话题。
戏曲艺术分流派。人们所熟悉的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是京剧旦行中四个主要流派的创造者,他们从众多从业者中脱颖而出,创造的流派分别以他们的姓氏命名。
然而,四大名旦的年代已经过去,观众的审美趣味不断改变,可以推测,如果四大名旦生活在今天,他们一定不是按照民国时期的方式来演戏的。
在流派传承的过程中,屡有创新者不拘一格,或突破“一桌二椅”的传统舞美,或将交响乐引入京剧。对程式的突破常常饱受诟病,然而,市场证明,任何活态的艺术,都呼唤头脑灵活的继承者、开拓者。抓住流派的神髓,以此创作新作品,而非画地为牢,才是高级而明智的继承。
传承之道
艺术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境界等对艺术的投射,造就了流派之间“道”的不同。
京剧大师梅兰芳出身京剧世家,家境优渥,从事京剧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学艺的过程也比较顺遂。生活环境容易使他养成平和温润、大气宽厚的性格,投射于艺术,便有了梅派华美而不失流畅、雍容而不失自然的风格。
而与梅兰芳有着师徒之谊、后来同列四大名旦的程砚秋是满族落魄贵族出身,因为生活困窘而不得不学艺谋生。作为性格暴躁的荣蝶仙的徒弟,他学艺期间饱受苛待,遍尝人情冷暖。
程砚秋敏感、倔强、孤傲的个性与他的学艺境遇关系极大。虽然身处同一时代,但程砚秋眼中的世界与梅兰芳的大有不同,程派艺术幽咽婉转、柔中带刚、擅演悲剧等特点也便不难理解。梅兰芳与程砚秋都演《玉堂春》,梅塑造的苏三纵然身陷囹圄,也仍极美,有种散淡的神气;而程塑造的苏三,则多了几许彻骨的悲凉,让人看了痛彻肌肤。
因为极其强烈的个性,不同艺术家的“道”几乎是无法传递、模仿的,但“术”的层面则可以学习、传承、发展、变化。然而,如何学习、传承、发展、变化,其中有很多门道。 2016年5月27日,北京,歌唱演员陈俊华在京剧题材交响乐作品《霸王别姬》中演唱
据说,喜剧大师卓别林曾参加卓别林模仿比赛,结果卓别林本尊成绩平平――模仿者总是会夸大被模仿对象的特点,反显得被模仿的本尊特点不鲜明。然而,模仿者过犹不及的表演,并不高明。
比如,菊鹏创立的京剧老生言派,其法度严谨的吐字发音、起伏跌宕的运气行腔、细腻婉转的情感表达等极富特色,但后学者如果太过强调细腻婉转的一面,以致将男性人物唱得女性化,那就失去了美感。
再如京剧旦行中后起的张(君秋)派,其唱腔融合四大名旦之长,甚至包含了长期与张君秋合作的老生演员谭富英的唱法的痕迹,风靡一时,至今不衰。然而,有些张派传人生硬地模仿所谓“舌中音”,音色怪异甚至导致口齿不清,那就实在令人尴尬。
其实,学流派学的是风格和神韵,而不是刻板地复制甚至放大前辈的一声一腔、一招一式。没有人的嗓音特质、身体条件能与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
一切手段为“戏”服务
相比于有些年轻人一根筋地“崇古”,前辈艺术家的锐意革新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荀慧生在《三分生》一文中曾说:“为了更细致地刻画人物心情,有时就把昆腔里的曲牌子或是梆子腔里的某些腔使到戏里来。”
起初,琴师、鼓师都反对他这样做,觉得这样不合规矩。但是荀慧生一力坚持,甚至为此对乐队发脾气,后来“慢慢地听得顺耳了,也成了派了”。可见,开宗立派的艺术家首先是戏演得好、人物塑造得好,一切手段为“戏”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发展艺术特色,形成流派。
流派特色也应该成为后来人演好戏、塑造好人物的指引、参照、手段,而非阻碍京剧创新发展的枷锁。可惜,试图通过简单粗暴地复制、放大使自己成为下一个“梅兰芳”、下一个“程砚秋”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京剧在舞美上稍有创新,便有人跳出来鼓吹“回归一桌二椅”(即京剧传统的舞台布置),然而可旋转的大舞台、富于变化的灯光是程砚秋在上世纪30年代就十分向往的,只是迫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实现罢了。
梅派演员史依弘曾搬演程派代表作《锁麟囊》,并准备搬演另一出程派代表作《春闺梦》,此外还时常演出昆曲剧目。于是,“不务正业”等讥评也就随之而来。许多前辈名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