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6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doc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6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凡河镇中心小学于宏 教案背景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课题 《月光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问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