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须修读1复习提纲.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必修复习提纲一、宇宙、太阳系、地球: 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地月系 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 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 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17 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 地壳: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 地幔: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