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 摘自《史记》
请回答: ①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1分)
②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2分)
③卫鞅的言论代表哪个阶级?(2分)
④卫鞅有何重大作为?(1分)结果怎样?(3分)
① 商鞅 ② 改革 ③ 地主阶级 ④ 在秦国进行了变法 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读材料:(11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4分)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3分)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2分)
、①统一中国(2分)②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2分)。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2分)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④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2)(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2分)
(2)秦始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分)
(3)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3分) (4)如何看待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4分)
(1)结束四分五裂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2)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朝中设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分) (3)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开凿灵渠。(3分) (4)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思想的控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采取了“焚书坑儒”的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的时期内能控制人民的思想,维护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扼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一手段又是残暴的、愚蠢的和消极的,不利于国家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阅读后请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用所学原始社会史实举例说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①、原始社会的远古传说时期(2分)②、传说尧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大家推举有德有才的舜,舜老了,也用这种方法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指的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3分)
材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阅读后请回答:①此材料评价哪一位历史人物?评价的是他的什么成就?
②被评价的人物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品?后人怎样尊称他?
①王羲之(1分);书法(1分)②东晋(1分);《兰亭序》(1分);“书圣”(1分)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①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② 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