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路平面设计 课程内容 第 一讲 :直线、圆曲线 第 二讲 :缓和曲线 第 三讲 :平曲线超高、平曲线加宽 第 四讲 :行车视距、平面设计要点 第 五讲 :平面线设计成果 公路是一条带状的三维空间结构物。 由于公路空间几何尺寸的复杂性,公路空间几何尺寸的表述通常采用平面、纵断面 、横断面三个方面。 公路平、纵、横是相互关联,设计时既分别进行,又综合考虑。 公路路线主要研究公路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 公路的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称为公路路线平面。 公路平面通常采用公路平面图来表示 沿着中线竖直剖切公路,再将竖直曲面展开成直面,即公路路线的纵断面。 公路纵断面通常采用路线纵断面图来表示 中线上的任意一点处公路的法向断面称为公路路线在该点的横断面。 公路横断面通常采用路基横断面图来表示 公路平面线形要素是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通常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三要素是公路平面线形最基本的组成。 直线是曲率为零的线形; 圆曲线是曲率为常数的线形; 缓和曲线是曲率逐渐变化的线形。 直线 直线是平面线形中的基本线形。直线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两目的地,具有路线短捷、缩短里程和汽车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简单的特点,同时,直线线形简单,容易测设。另外,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对双车道的公路有必要在间隔适当的距离处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基于直线的这些优点,在各种线形工程中都被广泛采用。 直线的最大长度 由于长直线的安全性差,一些国家对直线的最大长度作了规定,德国规定不超过20V(V是设计车速,用km/h表示,20V相当于72S的行程),前苏联规定为8km,美国为3km。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在运用直线线形并确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总的原则是: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直线的最小长度 ①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当此直线长度较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的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当直线过短时甚至会把两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这种线形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且容易造成驾驶员操作失误,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量的观测资料证明,行车速度愈高,驾驶员愈是注意远处的目标,这个距离在数值上大约是行车速度V(以km/h计)的6倍(以m计)。 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两反向曲线间夹有直线段时,由于两弯道转弯方向相反,考虑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的操作方便,其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予以限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当计算行车速度≥60km/h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当计算行车速度≤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特别困难的山岭区三、四级公路设置超高时,中间直线长度不得小于15m。若二反向曲线已设缓和曲线,在受到条件限制的地点也可将二反向曲线首尾相连,但被连接的二缓和曲线和圆曲线应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 A.当V≥60km/h时,直线≥2V(以km/h计)为宜 B.当V≤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C.特别困难四级15 m 方位角:由子午线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测线上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者称“真方位角”,以磁子午线为准者称“磁方位角”。 象限角:子午线的一端(北或南)与测线所夹的锐角。 方向角:采用某坐标轴方向作为标准方向所确定的方位角,又称坐标方位角 练习题: 某公路,已知JD1,JD2,JD3的坐标分别为(952.614,65.423)、(420.528,200.328)、(550.456,820.473),试求JD2的偏角α(说明是αz还是 αy )。 第二节 圆曲线 一、圆曲线的特点 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 圆曲线作为公路平面线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曲率1/R=常数,测设和计算简单; 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 在圆曲线上行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要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 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 目的与要求: 了解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全超高,全加宽;缓和段及超高与加宽的过渡方式;以及缓和曲线、平曲线最小长度;平面设计要点及设计成果的表现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1.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2.缓和曲线要素 3.超高和加宽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难点:超高和加宽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公式与影响因素 极限最小半径 式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