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色”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doc

“物色”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   摘 要: 系统的词义研究有利于构建汉语词汇体系,发现词的造词理据;对具体词的深入思考,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发现新的问题。本文选取“物色”一词,对其词义作全方位探析,然后对比语文辞书的释义,发现一些辞书如《辞源》、《汉语大字典》等在义项设立、排序上有不妥之处。还发现“物色”一词在语法上具有两可的结构方式,既可作联合式,又可作动宾式,只有动宾式保存至现代汉语中,但“色”的语素义已经发生了虚化。   关键词: 物色 义项 辞书 结构方式   由于汉语词的双音节化,许多古汉语中的双音节短语凝固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中相应的词便降格成了语素。合成词的词义并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还隐含着构词习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我们对合成词的理解,往往要以语素义为基础,了解语素是怎样组合成词的,以及语素的组合跟整个合成词词义的关系。   一、“物”的语素义与辞书释义   要研究“物色”的词义,首先要分别探讨“物”“色”的语素义及语素间的关系。   “物”在古汉语里是一个多义单音节词。《说文解字》:“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许慎的解释并不是最初的含义。根据《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可知“物”之本义应为杂色牛。后引申指杂帛。王国维《释物》:“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更因以名万有不齐之庶物。”也可指杂色旗。《周礼?春官》:“通帛为?觯?杂帛为物。”这里的“物”就是与纯色旗“?觥毕喽缘脑由?旗。前三种意义在“杂色”这一点上产生联系而发生“同状的引申”。再由个别到一般引申为“万物”,包括“人”、“神灵精怪”、“事物”等。若突出色彩这一特征,则可指“颜色”,见《周礼?春官》有“以五云之物辨吉凶”。颜色起标志物体的作用,还引申指“标志、标记”。物体按颜色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因此又有“种类”的意义。有颜色标志的物体便于辨别,于是又可引申为“人的辨识、选择的行为”,具有动词性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杜预注:“物,相也。”“相”的本义就是“仔细看、辨识”。以上大概梳理了“物”的词义引申线索。更有图示如下:   可以看出,这是辐射式引申与链条式引申相结合,构成了“物”这个词的义项系列。   下面我们看看语文辞书对“物”的解释。《辞源》列了8种义项,义项不完备且不说,竟把本义“杂色牛”列在最后,显然不妥。大概是“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但有违“重在溯源”的初衷。《汉语大字典》列了18个义项,个别义项设立还有欠斟酌,如义项11是:古代举行射礼时,射者站立处,其范围事先画定。只有一个孤证为:《仪礼?乡射礼》:“射自楹间,物长如?C,其间容弓,距随长武。”郑玄注:“物谓射时所立处也……”可见字典中的这个义项是“物”在文献中的语境义,脱离上下文并不能作为概括义广泛使用,应该排除。另外,未理清两条不同的引申线索,义项排序较杂乱,例如先列抽象的“形色”义,后列具体的“杂色的旗”义;再如,在本来联系较紧密的“标记”与“选择,观察”义之间插入“特指文章或说话的实际内容”和“典章制度”这两个义项,割裂了义项间的联系。   二、“色”的语素义与辞书释义   “色”的语素义也很多。《说文解字》:“色,颜气也。从人从?m,凡色之属皆从色。”“?m”象形,古文为●,象人席地跪坐的姿态。“色”小篆作●,是会意字,一人跪着仰承另一人脸色,本义为“脸色、气色”,如《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引申指“颜色”,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又指“美色、女色”,如《论语?子罕》:“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由美色引申出“情欲、性欲”,如《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还引申为“景色”,如《徐霞客游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依据颜色可给物体分类,又引申为“种类”义,如《坑余生?续济公传》:“共集僧道俗各色人等五百二十位,分住各处,陷害忠良。”除以上名词义外,“色”还有动词义,或作“生气,发怒”色,如刘禹锡《论书》:“其人比赧然而??,或艴然而色。”或作“惊惧”色,如《春秋公羊传》:“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此外,“色”还常用作佛教用语。   用图来展现引申线索,可以表示为:   基本上是辐射式引申模式。比较“物”和“色”的语素义,发现“颜色”和“种类”义是二者共有的,在这两个义项上“物”和“色”是同义词。   “色”在上古、中古汉语中只有一个读音,《广韵》:所力切,拟音为?蘩ǐ?藜k,入声字。现代汉语中“色”文白二读,书面语读sè,口语读shǎi,用于“掉色”、“色子”等词,范围较狭窄。《中原音韵》提供了读音shǎi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