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的符号学讨论.docVIP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的符号学讨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的符号学讨论.doc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的符号学讨论   摘 要: 《诗经?大雅?皇矣》中有一句诗,“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意思是告诫文王,不要对财富土地和名誉地位产生妄念,超越个人欲望,登上觉悟的高岸。在《诗经》注疏中,对“畔援”、“歆羡”、“岸”等词语的不恰当解释,使文王精神晦暗不明。为了正本清源,本文尝试借用符号学理论,重新解释“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等意义。   关键词: 诗经 大雅 皇矣 符号学 解释   在汉代,《诗经》的解释和传播,至少有四家: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毛诗》后来居上,风行于世,成为后世的主要读本。自唐朝孔颖达编纂《毛诗正义》以后,经历宋朝,一直到清朝,《毛诗》的尊崇地位,始终牢固不变。   一、对“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注疏的梳理   《毛传》的解释是:“无是畔道,无是援取,无是贪羡。”《郑笺》的解释是:“畔援,犹跋扈也。天语文王曰,女无如是跋扈者,妄出兵也;无如是贪羡者,侵人土地也;欲广大美德者,当先平狱讼,正曲直也。”韩诗的解释是:“畔援,武强也。”[1](《毛诗注疏》1476页)汉朝的毛亨、郑玄和韩婴对“畔”的解释,都没有提到“地畔”的意思,而用意会的方式,说明“畔”是“离叛”、“跋扈”、“武力”等。这些解释有牵强附会之嫌,没有直接说出“畔”的真实含义。《诗经?皇矣》为什么用“无然畔援”告诫文王。如果我们把土地看成财富的附着体,就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畔”是土地的界限,对“畔”的侵占,就是对财富的侵占。在《史记?周本纪》和《诗经?绵》,都提到“虞芮争畔”的故事,说明“畔”在周朝是一个重要的字符。毛传、郑笺、韩诗等三家对“畔”的意会,直接导致朱熹对“畔”的解释。宋朝朱熹的解释是:“畔,离畔也。援,攀援也。言舍此而去彼也。歆,欲之动也。羡,爱慕也。言肆情以徇物也。岸,道之极至处也。”他又说:“人心有所畔援,有所歆羡,则溺于人欲之流,而不能以自济。文王无是二者,故独能先知先觉,以造道之极至。盖天实命之,而非人力之所及也。是以密人不恭,敢违其命,而擅兴师旅以侵阮,而往至于共,则赫怒整兵,而往遏其众,以厚周家之福,而答天下之心。盖亦因其可怒而怒之,初未尝有所畔援歆羡也。此文王征伐之始也。”[2](《诗集传》246页)同样是把“畔”解释成“离畔”,而不是“地畔”。不过朱熹在此处谈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王作为西方诸侯之长,对于密国侵入阮国的不义行径,有征伐的权力。但从文王的个人修养来说,不能随意侵占别人的土地。也就是说,文王的最初的心态,没有侵略霸占密国的意思,只是出于责任和公义,对密国实施征伐。唐朝的孔颖达在注疏上,谈到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说道:“凡征伐者,当度己之德,虑彼之罪,观彼之曲直。”(《毛诗注疏》1478页)。意思是,文王在征伐以前,要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和德行,否则,将被人误会为借机侵略霸占别人的土地和财物。文王的德行,天下人有目共睹。他讨伐密须,是行正义之师,是维护天下的正义,文王“一怒而天下安”。   二、“无然畔援、无然歆羡”提出了个人修养的重要原则   “帝谓文王”的“帝”,指的是文王以前的文明传承,包括其父王季、其祖父太王,先祖后稷、公刘等,甚至追溯到黄帝、尧帝、舜帝等先圣那里。“无然畔援,无然歆羡”是上古精神的传承。   (一)“无然畔援”提出了尊重主权的界限意识   所有的物质财富,包括金钱、土地、人员等,都是从土地中诞生的。如果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附着在土地上的所有物质和人员等财富。但是任何土地都有主权,有主权的土地就有边界。国家有国界,农户有地畔,甚至高级的哺乳动物也有其领地。寸土不让,寸土必争。有的国家为了达到占有他国土地的目的,不惜发动战争,付诸武力,用牺牲人民生命财产的代价,满足自己的欲望。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的做法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从豳地迁往岐山,为的是免于与戎狄争夺土地,牺牲人民的生命。“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3](《史记?周本纪》24页)古公??父是豳的主人,对这里的土地拥有主权,当然对附着于土地的财富也拥有主权,可是他不忍心看着人民流血牺牲,主动放弃土地的主权,延着漆水、沮水,顺流而下,到达岐山的周原。在土地财富与人民生命的选择上,古公??父选择了后者。他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却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他走到哪里,人民就跟到哪里。文王很好地继承了祖父的这种精神,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自身修养,才有了后来的“虞芮争畔”的故事。《史记》记载到,因边界问题,虞国和芮国争执不清,产生纠纷,请文王主持公道。可是到了文王治理的地界上,看到“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大为惭愧,说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最后他们受到感动,相互谦让,主动放弃争夺地畔。诸侯国听到这个故事后,都说“西伯盖受命之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