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院——种群动态与调节要点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种群动态与调节 第一节:种群数量波动 第二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 第三节: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 第四节:种群数量的调节 第一节: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平衡(稳定) ——周期性波动 ——不规则性波动 种群平衡(稳定) 种群数量比较长期的保持稳定状态 常见于以下一些情况: —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中捕食者和被捕食 者种群达成的一种稳定状态; 如寄生蜂和家蝇的宿主-寄生者系统 —环境中能够提供的资源容纳量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种群 如美国红松鸡繁殖地的繁殖种群数量 种群平衡(稳定) 非洲草原的捕食者种群(包括所有的捕食者); 附着在大陆架海岸带礁石上的贝类种群; 成熟森林中的幼年个体在阳光下才能成活的树种; ……,…… 种群的周期性波动 季节性波动 季节补充: 见于具有季节性繁殖习性的物种,在繁殖 期之后种群数量达到 一年中的最高数值; 季节性死亡: 在环境最严酷的季节中死亡率达到最高,种群数量降低到一年中最低的数值; 种群的周期性波动 在哺乳动物中的周期性波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美的雪兔和猞猁种群 数量的10年左右的周期性波动; —在一些大型的猛禽类和松鸡类中也存在 这种周期性的波动; —在一些小哺乳动物中存在4—5年的周期 性波动。 种群的周期性波动 种群数量不规则性波动 种群数量的变动没有任何周期规律 —鱼类种群的数量波动 捕捞量的数据证明数量呈不规则波动 —鸟类每年繁殖种群的数量变动呈不规则波动 —一些小型兽类的种群数量会突然发生爆 发,这种爆发也没有任何周期规律,如 小家鼠、布氏田鼠、旅鼠种群。 第二节:种群数量变动原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二者的交互作用 生物因素导致的数量变动 食物因素  丰盛度、时间段 种间因素  竞争、捕食、寄生  种内因素  自我调节 一、食物因素 丰盛度 动物依靠从外界获得能量来完成生命过程,没有食物来源、或者食物资源量不足都会造成种群数量的波动。 实例: —非洲大草原中的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的年变动与干湿季 —捕食动物的数量变动和被捕食动物的数量变动 —动物繁殖季节的食物丰盛度对新生个体的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对食物链上其它等级的物种 食物因素 食物丰盛度的持续性 —这一点对那些生命周期比较短的动物种类非常重要。如昆虫对植物的叶、花、果的需求 —对食性特化的种类也非常重要,包括在生命过程中某个发育阶段的食性特化的种类 二、种间因素 竞争 定义: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短缺的资源;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非短缺的资源、但会互相妨碍 资源的竞争,包括食物、隐蔽场所、繁殖场(发育场所)及附着物; 植物的分泌物对其它物种的抑制作用(落地的针叶) 资源竞争实例 美国明尼苏达州狼-白尾鹿捕食关系 捕食的空间差别导致白尾鹿对狼群(Pack)间的栖息地空间的竞争; 种间因素 捕食与寄生 二者都是给被捕食者、寄主造成伤害。 二者之间的差别:捕食直接消灭个体,寄生通常不造成个体死亡,危害寄主的身体健康,增加了寄主被捕食的风险。 捕食实例 自然状态下的捕食率很高。在美国阿拉斯对64只佩戴无线电项圈的狼进行的研究发现,狼的密度为11-20只/1000km2, 其主要食物驼鹿的密度0.8/ km2, 冬季的捕食率是每一群狼每4.7天捕食1只鹿,狼对食物需求量是0.12kg/只/天。 捕食下鹿的平均寿命是10.9年,幼鹿占种群的20%,幼鹿的捕食死亡率超过50%,成年个体的捕食率是35%,捕食性比12公鹿:100雌鹿 捕食实例 1 捕食实例 2 捕食实例 3 三、种内因素 资源(空间)竞争 雄性个体对雌性资源的竞争-争斗和杀婴 空间雉类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对繁殖场的竞争 捕食时羊群中个体对群中位置的竞争 节制生育 迁移 非生物因素导致的数量变动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就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时蝗虫才能大发生。 非生物因素导致的数量变动 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的作用可以为密度制约因素所调节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