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表现作者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我的空中楼阁 李 乐 薇 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刘禹锡的一间陋室。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导入新课 李乐薇, 1930年生,祖籍江苏省南京市。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是台湾当代散文女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作者简介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解题 这本文中指什么? 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作者在描写自己最爱的“小屋”时,作者选取了周围的哪些景物?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 层次结构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所见。 第一部分当作者立足于屋外的时候,写了那些景物? 第一层:小屋和山的关系。 (第1-3段) 第二层:小屋和树的关系,局部静景。(第4-7段) 第三层:小屋和树的关系,山下远望(第8段) 在1~3自然段中,作者站在哪里看山和小屋?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站在“山外”。通过写山来描绘小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 山像女子用黛粉描的柳叶眉,小屋是女子眉梢的美人痣,那么整个大自然该是女子的美丽面庞了。这一精美的比喻赋予山屋以少女的灵秀,饱含着作者爱屋,爱山而及整个大自然的迷恋之情。 小屋与山的关系怎样?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排比、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关系:屋点缀山:点破寂寞;增加风景。 观察的角度:立足山外,远观:看全景 5~7自然段中,作者站在哪里看小屋和树的?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用了什么手法? 站在“山上”。通过写树来描绘小屋。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比喻、拟人 清健、挺拔写出了树的阳刚之气,而苗条、婀娜则写出了树的多姿的阴柔之气。在这里,树的多姿多态,树的精神和活力,使小屋有灵气,把小屋写活了。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对比 在这里,树与小屋进行对比,相互点缀,动静结合,把树与小屋的那一种和谐关系写的淋漓尽致。 这种和谐关系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哪个最恰当? 相得益彰。 “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 这是一幅近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在树阴的掩映下,时隐时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在守护着她。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在第8自然段中,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 站在“山下”仰视 首先看到是小屋前面的树;然后是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墙”、一片“白窗”。 作者善于捕捉色彩,并且看的很仔细,很明显,小屋在这个角度很显眼,很亮丽、清晰。哪儿是墙,哪儿是窗都看得很清楚。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 VIP
- “告别”讨好型人格课件高中心理健康课程.pptx
-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docx VIP
- 信息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VIP
- 《学前教科研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第2版)》高职学前教育全套教学课件.pptx
-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300道.doc
- 三菱FR-A740变频器使用手册(应用篇)-说明书.pdf
- 春节后复产复工“六个一”安全工作台帐.docx
- 2024年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范文.docx VIP
- Introduction to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5th Edition ...推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