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次招降 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第三次招降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李陵(以情动人、肺腑之言): 汉武帝年高昏庸(兄弟枉死、妻离子散) ——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说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惭愧不已、痛苦而去 不是彻底卖国之人 但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 因为一己之私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 说明其性格的懦弱。 同是劝降, 卫律所言骄横无耻,面目凶恶可憎 而李陵尽诉肺腑之言,但仍难掩变节的羞愧 苏武怒斥卫律,却婉言拒绝李陵 二人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地位与修养也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无奈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他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卫律劝降苏武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胁迫他,又“复举剑拟之”威逼他,后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李陵劝降苏武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饮酒叙谈中,以老友身份先指出汉室薄情,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 ;又以切身体会说当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皇法令无常,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过汉武帝刻薄寡恩,这一点在《答苏武书》中得到印证。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的大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以个人得失为标准,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名利。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要归汉,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要忠于祖国。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两人境界的高下是不言而喻的,苏武的伟大也在此。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第 九 段 欺骗说 与之俱, 同他一起去。 (省略句) 详细 陈述说明 (于) 倒装、省略句 依照,按照 责备 看,环顾 确实活着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第 十 段 召集 随行官员 死亡 总共,一共 相当于“于”,在 被扣留 当初 出去,出使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第三部分(9段-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第三部分 对比的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卫律 李陵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怎样理解苏武的生死抉择 求死: “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以死明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