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 囚绿记 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
囚 绿 记;卡片摘录
一、作家作品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年仅34岁。;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婷》《鲁滨孙漂流记》等。陆蠡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露出闪光的心灵。在艺术上,他的散文笔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朴实深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背景探寻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yù ;cháo ;徙 ;暇 ;三、词语集释
缘引:攀缘,牵引。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攀缘:抓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猗郁:茂盛的样子。
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涸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不顾长远利益,也作竭泽而渔。
急不暇择:形容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二、结构图示;三、疑难解说
1.诵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指出本文描写的对象和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现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赏绿”“囚绿”“放绿”和“怀绿”。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明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写起,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2.联系上题把握行文线索,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呢?
【答案】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写绿的五个层次中,“囚绿”是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4.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答案】(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2)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放绿。
(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5.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