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注浆在路基下沉整治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注浆在路基下沉整治中的应用.doc

浅谈注浆在路基下沉整治中的应用 摘 要:通过工程实例,介绍和总结了采用注浆技术加固和抬升整体道床的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应用和推广的方向和范围。 ??? 关键词:路基下沉;注浆;加固抬升 1 引言   灌浆法最初作为一种地基土加固方法,自1802年问世以来,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应用和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根据有关文献[1],灌浆法目前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归纳见表1。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路基下沉病害也随之相继出现,下面根据工程实例,介绍和论述注浆法在整治路基下沉病害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 工程实例的病害情况和地质特征 2.1 病害情况   某化肥厂铁路专用线整体道床于1994年建成使用,整体道床总长约77 m,宽3.8 m(见图1)。整体道床约2/3段建在化肥厂输煤隧道上,隧道顶面距整体道床面0.8~4.3 m。至1997年年初时,整体道床多处开裂、错断,裂缝最大宽度达20 mm,同时不均匀下沉严重,最大下沉量达到125 mm,严重影响了化肥厂的原料供应和生产。根据经济、安全、可靠又不能影响铁路运输生产的整治原则,并结合地质条件,优选后采用注浆法进行整治和加固处理。注浆加固抬升范围及孔位布置平面见图1。 2.2 地质特征   根据设计及竣工资料,隧道采用大开挖施工,地基经强夯处理后施工隧道。隧道竣工后,其顶部回填了人工填土,为增加人工填土的强度,做了砂桩处理,桩径Oslash;=1.0 m,桩长2.2~3.2 m,桩间图1 注浆加固抬升范围及孔位布置平面示意图距纵向(东西向)为2.5 m,横向(南北向)为1.1 m,按梅花型布置,填料为砂夹卵石混杂粉质粘土。在处理后的人工填土上做了0.35 m的三七灰土,最后施工整体道床。   综上所述,隧道顶面以上,整体道床及其下部地层特征如下:   (1)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的主体部分,厚约0.5 m。   (2)三七灰土:密实、稍湿,厚0.2~0.35 m。作为整体道床的基础分布于整体道床的下部。   (3)人工填土:成分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有石灰渣等杂物。呈软塑状态,局部呈流塑。主要分布于三七灰土以下,隧道顶面以上,在其内部有砂桩分布,最大厚度3.2 m。另外,在整体道床西段(下部没有隧道),人工填土较厚,厚度大于6.5 m(见图2)。 3 注浆在路基抬升施工中的应用 ??? 根据设计文件,该注浆工程有两个目的,即:   (1)加固路基下部的松软土体,提高其承载能力;   (2)抬升不均匀下沉的整体道床,恢复原整体道床路段的铁路线型。   松软土体加固,是注浆的基本目标,并有先例可循,该工程的难点在于抬升不均匀下沉的整体道床,恢复原整体道床路段的铁路线型,为此,施工中采取了如下方法和施工顺序:   (1)先行施工四周注浆孔,形成防渗帷幕(防止浆体渗漏);   (2)注浆加固防渗帷幕范围内,输煤隧道顶部,灰土垫层下部的松软土体;   (3)通过注浆工艺抬升不均匀下沉的整体道床。   通过周密的施工组织,严格的质量控制,按照设计文件精心施工,严重不均匀下沉的七十余米整体道床抬升恢复到了线路规范要求的误差范围内,比开挖修复该段整体道床节约投资约50%~60%,而且施工工期大大缩短。从1997年7月份施工完毕至今,使用情况良好。总结和推广采用注浆方法抬升和加固整体道床的施工经验,在注浆抬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 注浆抬升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注浆抬升的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出浆部位,确定和合理控制每次的抬升量,因为:   (1)出浆部位选择不合理,就很难在抬升面的顶部形成抬升压力,所以,出浆部位应选择在有水平缝(裂)隙,下部相对密实,周围土体吸收浆液较少的部位,本工程选择整体道床下部和三七灰土垫层之间为注浆抬升出浆部位。   (2)注浆抬升应从沉降量较大的部位向沉降量较小的部位推进,在达到沉降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再逐次均匀抬升;   (3)对沉降量较大的部位,应分次抬升,每次抬升量30~40 mm为宜;   (4)以抬升为目的的注浆宜采用单管交替注浆工艺:即一个注浆孔先注水泥浆液一段时程后,紧接着在同一个注浆孔内注入水玻璃,并如此往复循环,以便快速固结形成抬升力;   (5)注浆压力过小,则抬升压力过小,难以达到抬升目的,注浆压力过大,则容易发生漏浆和冒浆。实践证明注浆压力控制在1.5~2 MPa为宜。 1 / 1 1 / 1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