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词词体意境
意境之说,诗词同源。意境,即主观情境与客观物镜交融而形成之艺术境界。最早源出王昌龄《诗格》“情境、物镜、意境”三境说,静安大师将三境归一,合于“意境”涵义之内,区分为三种形式: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已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乙稿序)。情感作为作者主观因素,需借助客观物象予以表述,主体内在因素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便形成诗词之意象与意境。意象带有强烈个性特点,对风格形成具有不稳定性,意境是由意象扩展而构成的完整艺术境界,是意与境,情与物的有机统一。一、意境的形象特征意境的形象特征集中体现为情境交融。(一)、情境情因感而发,或感于事,或感与物,回味旧往,感于笔端,始成情境。具体到作品,表现为不同的三种形态。1、直抒胸臆此种表现手法,词人内心世界直接袒露,情感表现无所掩饰与旁借,感情宣泄酣畅淋漓,其一吐为快之情感气势比之比兴寄托之法更具动人魄力。如李煜《菩萨蛮》:“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韦庄《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稼轩《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此类词作,以感情宣泄为主,随主体情感之流动,创造富有个性特征之情境,写景叙事只为陪衬,刻意追求具有直接感发之力的艺术情境。2、移情于物移情于物,即主体之情感、生命、情绪、意趣投射、移注、输入至客体,使其具有与主体相同之情感生命。主客体情感之转移,首先应具“同形同构”关系,意即“景能称情”(客体特征适合表现主体情感)。其次,移情当借助想象与联想,于情思外射之过程中达到情感扩张、移转之目的。如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吴文英“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等,均凭借想象与联想作用,将自身情感移入花鸟,使之具有人之情感与品格。此类词作,主体情感借景外移,景物从属情感表达,自身缺少独立存在意义。鉴赏时重在体察词中所创造、表现之情境,把握词作内在心灵波动。
3、取物象征象征取意,借物暗示,以达情感。其表情达意“言此意彼”,朦胧模糊,若即若离。分固定性象征与个体性象征两类。固定性象征源于历史积淀,约定俗成,受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制约,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被世人广泛认可与接受。如梅花高洁,松柏孤直,猿啼悲伤,团扇哀怨,……等等。个体性象征为词人触兴于物,临机创化的具鲜活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虽不具俗定性,然切合词人心境,能鲜明表现其独特的情感状态。如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托意孤鸿,述无法明言亦不敢明言之幽恨与孤寂之情。(二)、物境描述自然景物之境界,为之物镜。常见于山水田园诗词之创作。《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神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神似。“巧构形似,诗画合一”,是诗词物境的集中表现,呈现浑然一体的画面美,赏析时犹似玩味江南水墨画,最易获取赏心悦目之审美快感。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岛》:“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等等。(三)、情境交融“情境妙合,风格自上(王世贞《艺苑卮言》)”,情景交融是词学之上乘境界。“物以情观,词必巧丽(刘勰《文心雕龙》)”,古人对主观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统一的执着追求,形成古典诗词创作中“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其表现方式,集中体现在---1、因景起情先景后情,因景起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几成词之通格。如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上片);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下片)”。被陈延焯誉为:“情景兼到,骨韵俱高(《词则》)”。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情非景引,“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啼鸟悲声,情花沾泪,凝情对境,悲喜相随。作者情缘于心,寄情于景,情于景先,作品定格特定之情感,绕情取景,细加描绘,致使景物呈染不同之感情色彩。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情起“思乡之悲”,以悲为“脉”布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六种景物递进铺排,构成一幅静寂清冷之画景,极尽渲染早行空旷与孤独之感,似无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却愁思满纸。充分展现“客行悲故乡”之愁情。3、情景交炼情景交炼,即情景水乳交融,互相渗透,既融情于景,又化景为情思,情语、景语交织,景中含情,情中带景,亦景亦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白石《琵琶仙》:“春渐远,汀州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世休说(上片);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