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微信公众平台,传统广播开启互动新方式.docVIP

借力微信公众平台,传统广播开启互动新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力微信公众平台,传统广播开启互动新方式.doc

借力微信公众平台,传统广播开启互动新方式   摘要:在诸多新媒体中,微信凭借与广播的诸多契合性特征,在与广播的融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中国之声特别报道《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方言篇》为例,分析了其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创了广播新闻类节目与听众互动的新方式。主要体现在:未播先互动,提前为节目造势;适当改编原报道,加入互动环节;积极回应听众呼声,及时调整节目安排三个方面。但类似的互动并未常态化、固定化,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仍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广播 微信公众号 互动 《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方言篇》   广播从诞生之初,就凭借仿人际传播氛围的特点天然具有亲和力、感染力以及贴近受众的优势。随着电话、手机的出现,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等方式被各类广播节目大量采用,广播几乎实现了实时互动,大大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其超强的交互性使得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互动方式,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互动性强这一广播媒介的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已不复存在。面对新环境的挑战,各家广播电台都积极拥抱新媒体,如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直播节目中使用“摇一摇”功能等,试图维持广播互动性强这一优势。笔者经广泛考察和深度体验认为,微信凭借与广播的诸多契合性特征,在与广播的融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广播媒体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拓了多种与听众互动模式,称得上是两类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提升。   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类APP与广播媒体的契合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广播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声音,作为唯一的听觉媒体,声音的质量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而微信作为主打语音对讲,推崇轻松沟通的产品,发送语音便捷迅速,能够吸引用户通过语音参与广播节目。以往广播节目的互动都是听众留言,由主持人念出。借助微信,听众可以直接在节目中“说出”自己的观点,不仅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是维系听众的有效手段。更何况除了语音功能,微信同时还能够发送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广播信息传播形式单一的缺陷。   其次,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出的各项功能为广播实现24小时在线互动,维持拟人际传播氛围提供保障。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的互动不局限于节目进行中,通过编辑团队的引导,从节目开始前至节目结束后都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如文字、语音留言,甚至是话题讨论、游戏测试、有奖竞猜等。通过这类互动,不仅延长了听众的媒介接触时间,而且一些精心策划的互动环节能赢得听众的主动转发、分享,吸引更多的非听众参与进来,无形中延长和扩大了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的各类互动,已不仅是一种维系听众的形式,越来越成为广播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基于微信所特有的私密属性,广播媒体可以实现一对一、差异化信息推送服务,重塑拟人际传播氛围。众所周知,广播媒体的成功秘诀在于与听众建立朋友般的关系,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则为广播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大量用户资源和技术支持。   《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是中国之声联合多家广播媒体推出的大型系列文化新闻报道,聚焦那些慢慢消失的文化传统,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文化流变的现状。该系列报道的第一季主题为“拯救方言”,共推出五篇报道,分别讲述了上海话、陕西话、四川话、粤语和徽州方言的现状。其实这不算是一个新鲜的新闻选题,此前有不少媒体都报道过方言危机,但相较于那些平面文字报道,中国之声的报道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制作音频的特长,将那些正在消失的方言直接送入听众耳朵,更具冲击力和震撼效果。可以说这样的选题,几乎是为广播媒体量身定做,能够将广播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另外,作为文化类软新闻,该报道与听众互动的形式不像严肃硬新闻的互动方式那样局限,各种轻松、有趣的互动形式很容易吸引听众,更何况关于这个话题,人人有话讲,也很容易勾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该报道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互动充分利用了公众平台的各种功能,不仅频繁、形式多样,而且听众参与度非常高,很多互动从微信平台传播至微博,也有不少听众自发转载、讨论。这些互动不仅对报道本身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在听取前几期听众意见的基础上,中国之声调整、增添了后几期报道,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典型特征。《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方言篇》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创了广播新闻节目的互动新方式,值得其他广播电台借鉴。   一、未播先互动,提前为节目造势。在节目正式开播前一周时间里,中国之声公众号每天都会推出与各地方言有关的互动,邀请听众参加,提前为节目造势。第一次互动“方言播新闻哪家强?快来和我们PK吧!”邀请各位听众用自己的家乡话播一段中国之声王牌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开篇语。这篇邀请观众互动的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