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下数学深度课堂的构建.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立场下数学深度课堂的构建.doc

儿童立场下数学深度课堂的构建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1],这已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当儿童真正走到教育的中心位置,在课堂遇到“数学”后,经常发现许多课堂是有了“儿童”却没了“数学”,在热热闹闹中数学被浅表化了。因此,基于儿童立场,探寻用儿童自己的经验世界、认识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感悟数学本质的有效路径,构建用儿童的浅显数学经验触摸数学深刻内涵的“深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度开发,化“隐”为“显”   儿童经验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与数学相遇之前,儿童就已经积淀了一些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与经验,只不过这些经验多以零散的形式暗藏于其脑海深处。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只是呈现了具体知识线索,在知识背后同样暗藏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深度课堂要从儿童最本真的理解出发,学习最本质的数学,就需要深度开发儿童的内隐经验,以及知识背后暗藏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变“隐”为“显”,让儿童自然走进数学,让数学更加贴近儿童。   如在“枚举策略”教学中,学习开始时的“热身活动”可以这样做。   师: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分小棒后相互交流自己的分法)   生: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 2 3 4 5   9 8 7 6 5   师:大家这样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   生1:这样分按照一定顺序,不会漏。   生2:再继续下去就重复了。   ……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可以看出,这次热身活动针对儿童内隐经验与暗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把他们的一些浅表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逐步汇聚,同时也将枚举策略进一步具体化,有效促进了儿童对学习意义的认可,让儿童通过知识载体的学习不断发展经验,而当经验与思想充分“外显”之时,恰是两者交汇融合共生之机。   二、深度感悟,由“浅”入“深”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2]学生对数学思考感悟的程度,影响其学习中数学化的进程。由于儿童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明显的具象性,通常伴随着一些浅显、无序、不够全面、跳跃式思维状态,而数学思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当儿童思考数学时,基于儿童立场就要充分考虑其思考方式,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基于学科特点又要有效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而要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让儿童思考与数学思维“淡妆浓抹总相宜”,就要引导儿童思考由“浅”入“深”,把思考逐步打上数学的烙印,以“浅”的内涵感悟,促进对数学“深”的理解。让儿童自发感受到思维方式完善提升的必要性,从而自觉促进其思维习惯养成,让儿童通过思考走向数学思维,并最终学会数学地思维。   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在分数的引入上,教师通过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促使儿童对“半个”的思考,然后通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表示“半个”,呈现出方法上的丰富多彩,画苹果图,用半圆、用线段、用数字……最后及时对这些创造性表示方法进行对比沟通,“这些表示方法虽然有图有数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相同之处吗?”再次引发学生深度感悟,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其共性的一面,即无论是哪种表示方法,其实质都是平均分成两份,而在这种感悟中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数与形在实质上的相同,意义上的相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由整数到分数认知上的跨越。这样的认识过程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对数学本质的感悟中实现“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深度活动,以“静”促“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他们喜欢通过用“动起来”的方式与数学对话,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而数学的特性是抽象、理性,需要静下去从理性角度对活动中的认识与经验进行提升概括。因此,当儿童的天性与数学的特性在课堂上相遇,就需要既能“动”起来还能“静”下去的深度活动,把动手操作与静思内化结合起来,以“动”所“获”,为“静”成“思”,让“静”为“动”指明方向,增加活动的效度和深度,实现儿童天性尽情释放的同时,使他们的数学理性得以尽展光芒。   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正方形纸的1/2,接着让学生继续对折下去,找出几个与1/2相等的分数。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折、涂、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对分数间变化的原生认识与理解,而在下个环节安排学生对活动过程“静”下去反思,通过对“这些分数与1/2比起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思考,把分子、分母间的变化规律逐步外显、提炼。可以看出,“动”帮助学生积累了许多活动经验,“静”则从意义角度理解“动”的变化实质,以“静”促“动”,让儿童实现了自己经验的逐步外化与提升,促成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初步概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