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司”“后”之辩论赛五年回顾.docVIP

司母戊“司”“后”之辩论赛五年回顾.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母戊“司”“后”之辩论赛五年回顾.doc

司母戊“司”“后”之辩论赛五年回顾   摘要:安阳是国之重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半个世纪以来,惯有司母戊鼎“司”“后”之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再一次将与此鼎“司”“后”之争又一次被推向高潮,引起了社会尤其文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博物馆人,笔者有幸参加了安阳市政协“思辨堂”――司母戊“司”“后”辩论赛,聆听了专家学者现场指导,颇为受益。时值今日,作一回顾。   关键词:“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辩论   安阳是国之重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半个世纪以来,惯有司母戊鼎“司”“后”之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此鼎“司”“后”之争又一次被推向高潮,引起了网络和社会尤其文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2011年11月7日,“司母戊鼎”更名“后母戊鼎”辩论会在安阳市政协“思辨堂”举办。将这一争议拿到司母戊鼎的出土地进行思辨,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交锋,相悖的观点在这里碰撞。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英会,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研究员于成龙组成专家评委会。   一、论国宝意义   在古代,鼎是镇国之宝,传国重器。古代的人们认为,黄帝在战胜蚩尤后,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改朝换代后,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铸鼎,颁订法律,以象征新时代的开始,并表示吉祥。所以又称鼎革。鼎通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米,重达832.84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图案和形状被定为国家博物馆馆徽。   二、司母戊鼎历史纪年   司母戊鼎从“出生”到“出土”,经历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轶闻。   1939年3月19日,出土于安阳武官村西北岗吴家柏树林(今王陵区司母戊鼎展览厅);1939年-1946年,藏匿于安阳武官村吴培文家东屋草房内;1946年-1947年,陈列于原安阳县古物保管会院内(安阳市县东街4号院萧曹庙);1947年秋,司母戊鼎运到驻豫北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部(今河南省新乡市);同年,司母戊鼎运抵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1959年司母戊鼎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2005年9月19日阔别家乡59年的司母戊鼎回安省亲,陈列于安阳殷墟博物苑。   三、司母戊鼎名字的来历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四、思辨堂上的交锋   在辩论会上,红蓝双方各自举出例证,争辩得难解难分。笔者身为红方一辩手,主张“司母戊鼎”更名毫无必要。我方认为铸在“司母戊鼎”上的金文是最早的金文,与甲骨文是同时期的文字,如果在金文中就有“后”的称谓,甲骨文中应该有更多的见证,那么15万余片“宫廷档案”的刻字甲骨中为什么没有留下有关“后”字称谓的任何记载呢?“司母戊”已经成为代表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安阳的一张名片。就连殷墟申报世界遗产都是沿用此名,一味强调争议,使之扩大化,必将导致公众对学术界信任度的降低,甚至出现“伪科学”与“伪命题。   蓝方支持更名。他们读“后”的主要依据是,商代的字体较为自由,偏旁可以随意放置和挪动,“司”和“后。二字相通的,并对“后”字给出了多种不定的解释:1.王后、2.母后、3.皇天后土,   (尊贵,崇敬)。然而将司母戊变更为后母戊,是我们在探索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道路上的一次小小变革,可以使我们更加接近与认识真理。对这件举世瞩目的文物命名不能一味的抱残守缺,更不能以公众喧嚣的方式予以全盘否定,动摇学术界的权威性。   五、司后之辩一专家观点   半个世纪前郭沫若先生释读鼎腹铭文,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一锤定音认定该鼎为“司母戊”。这一命名也获得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后来有学人研究认为殷商甲骨文“司”、“后”难以分辨,主张释读为“后母戊”更符合逻辑,所以1979年版《辞海》对该鼎的描述是:……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   “司后之争”其实早已有之。早在1962年金祥恒先生在发表的《释后》一文中提出甲骨文及商周铭文中被释为“司”的字应释为“后”,意为商王母亲的尊称。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和文字考释水平的提高,很多专家逐渐认同读为“后”。主张易名阵营的另一“领军人物”、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于成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