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doc

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花朝戏作为民间小戏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花朝戏人承前启后、博采众氏、与时创新,使其虽饱受风雨沧桑但至今仍生机勃勃、艺韵留香、魅力小减。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牵动着客家人的心,被赋予新的文化精神,必将迎来新的事象。   【关键词】:花朝戏;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一、花朝戏的地位和影响   花朝戏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地方小戏。源于神朝的花朝戏,从神朝到花朝,从传统到现代,打破了“小三戏”的局限,成为日臻成熟的富有特色的地方小戏剧种,成为客家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我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剧种,承载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在探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988年,紫金花朝戏被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题赠为“山沟里的山茶花”,十年后,紫金县花朝戏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6年,花朝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花朝戏的起源和形成   花朝戏起源于客家民俗祭祀形式的“神朝”,传统声腔以“神朝腔”和“小调腔”为主,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紫金、五华、惠东、惠阳、河源、龙川等多地都有花朝戏班的足迹。   1.花朝戏形成的萌芽期   花朝戏的萌芽地永安县(今紫金县)是客家民系的聚集地,最早可查的史料对于这种祭祀形式的“神朝”可见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永女县次志?永安县四十四图》卷十四风俗篇,其记载道:“俗信巫,有病将自己庚甲就巫论之。巫口此乃某神某鬼为崇,轻则田酒食攘送门外,是口设鬼;重则挂神于屋,巫作女人装扮,鸣锣吹角而舞,有赎魂、破胎、行罡、显阳、援花、唱鸡歌诸术。”   2.花朝戏形成的雏形期   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和《粤东笔记》卷一中曾记述:“粤东的永女俗尚师巫,巫作效好女子,吹牛角鸣锣而舞,以花竿荷一鸡而歌。其舞口赎魂之舞,口破胎之舞;歌口鸡歌,口暖花歌”。当地人把这种巫之歌舞称为“跳神朝”,是乡人于庙宇落成或疫病流行之际,请来巫师设坛祭神所做之的法事。“神朝”是客家民俗活动中的一种形式”。此后“跳神朝”小断沿传,在同治二年(1864)的《广东通志》中以及吴震方的《岭南杂记》中都有关于此民俗的相关记载。   至光绪末年,花朝戏已初具稚形。1904年前后,紫金县鹤鸽塘神朝艺人叶春林组建了第一个花朝戏班“定长春”,编演了《秋丽采花》等早期的剧目,这标志着花朝戏民间小戏剧种已经开始形成。花朝戏在当时落后的山区深受民众喜爱,陆续出现了“紫华春”、“庆祥春”、“定华春”等戏班,剧目多反映男女青年渴望婚姻自主、讥讽封建礼教制度,角色行当通常只有小生、小旦、小且。   三、花朝戏的改变与发展   1.花朝戏发展的兴盛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花朝戏的兴盛时期。当时有戏班19个,一百多艺人,剧目近百个,唱腔曲牌百余种。花朝演出多在神诞、节庆时进行,常与神朝相连在一起的,一般分三段进行:一是八音闹台;二是神朝歌舞;三是花朝戏。花朝戏在小断的发展中曾受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剧的影响,清末民初时,紫金县就有上述剧种的戏班活动,花朝戏从中吸收了小少剧目、小调曲牌、文武场音乐及表演技艺,角色行当也随之增加,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花朝戏繁荣和发展。   2.花朝戏发展的转折期   花朝戏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中期历经了两次转折,第一次是建国前后,第二次则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四十年代末,花朝戏班为集镇贴场服务的演出增多,这类演出也有小做神朝的,但仍有演出前“请神”,结束时“酬神”的规矩。因此,花朝戏被认为有伤风化,屡遭禁演,加上战乱和灾荒,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大部分花朝戏班解体,艺人或逃难异乡或弃艺归农,花朝戏一度濒临湮没。   新中国成立后,花朝戏从神朝中彻底分离而出,将带有迷信色彩的旧俗完全革除。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力一针指导下,花朝戏清除了迷信、色情的表演,净化了舞台,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开始探索建立导演制度,从此,花朝戏表演的脚色行当有了比较细致的分工,花朝戏不断吸收学习新技艺、新程式,特别是象水袖功、架子功的引进运用,是花朝戏表演艺术的一次飞跃,使剧种舞台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1951年,升车乡业余花朝戏剧团编演的《老少开心花》参加粤东区业余民间艺术汇演,后经修改更名为《八十老翁跳花朝》参加广东省农村业余文艺汇演,演出获得奖励和鼓舞。紫金县文化部门也进一步重视,于1957年成立由老艺人和文化干部共同参与的紫金县花朝戏艺术研究小组,开始对花朝戏传统剧目、音乐唱腔曲牌等进行系统记录整理,并组织下乡巡回演出,一些乡村也成立业余花朝剧团,花朝戏又在舞台上活跃起来。1962年,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