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

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 回上一頁 自隋唐至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教育與儒家文化發展,深受科舉制度影響。相鄰的韓國亦然。當清光緒三十一年上諭自次年起,即停所有鄉、會試及各省歲考、科考。世人多以為自此實施逾千年的科舉可走入歷史,今後士子不再受八股之害。然事實卻非如此,所謂「科舉遺毒」似揮之不去,借屍還魂新制仍在影響學子們。本文即在探討其中的原因。過去世人常以為自隋開進士科取士後,科舉在中國連續實施近一千三百年,惟事實不然,其間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曾下詔罷廢,而元兩度停廢科舉,而明初也一度停開科舉,但最後都重新恢復,持續到晚清光緒朝,才下詔廢除。本文探討了歷代停廢的原因,停廢的執行成效及又恢復的原因,然後從社會選擇、社會控制及社會流動的角度,分析科舉制度能長存的原因。最後結論指出,舊科舉雖廢,面對未來二十一世紀的東亞社會,在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客觀前提下,世人所優先在意的事情,可能還是社會流動選擇機制(考試)的公平、公開與客觀,而非多元、適性多標準、多管道;如此一來,已逝科舉的幽靈幽將再現。此點既是無奈,也無法避免。因為考試領導教學(教育),而以單一標準的統一考試來選擇學生或選拔人才,仍將會被採用。 摘自周愚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 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 論文大綱: 本文探討了歷代停廢的原因,停廢的執行成效及又恢復的原因,然後從社會選擇、社會控制及社會流動的角度,分析科舉制度能長存的原因......【詳大綱全文】 日本沒有科舉嗎? 回上一頁 科舉,在隋唐創建此制時,正式名稱應該叫做「貢舉」,宋以後才逐漸稱為科舉。 一般人,甚至學界一般也都以為日本沒有實施科舉。其實就八世紀前半的令制與運作實例而言,日本的確存在科舉制度,正式名稱與唐朝一樣叫貢舉。貢與舉有別,貢人指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參加考試的士人,含地方官學生與一般庶人;舉人指中央官學學生以及依據別敕詔舉的士人。這樣的用法,唐、日皆同。只是實際施行的結果,唐朝以進士科為盛,日本則以秀才科為盛。秀才科(即方略試或策試),到十世紀時差不多成為文章得業生應試科目,但流為形式化,弊病甚多,使考試選才、考試公正的目標盡失,遑論其於政治上所起的作用。江戶時代以後,方略試已無所聞,以致被認為日本無實施科舉。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 日本沒有科舉嗎? 論文大綱: 科舉,在隋唐創建此制時,正式名稱應該叫做「貢舉」,宋以後才逐漸稱為科舉。 一般人,甚至學界一般也都以為日本沒有實施科舉.........【詳大綱全文】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論文題目: 科舉與地方發展:宋元明教育與科舉研究的方法與成果 論文大綱: 本文重點在討論過去學者研究科舉及其相關問題的著作,內容共分為四部分......【詳大綱全文】 科舉與地方發展:宋元明教育與科舉研究的方法與成果 回上一頁 本文重點在討論過去學者研究科舉及其相關問題的著作,內容共分為四部分。首先討論多位學者研究宋以來所實施的科舉制度是否公平,以及中國社會是否開放的問題。這部分的討論以柯睿格(E.A. Kracke, Jr.)及何炳棣的作品為起始點,再論及近二十年來較新的研究。第二部分則討論研究地方官學及書院與科舉的作品。多數人都知道宋代及其後的地方學校都和科舉有密切關係,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情形,則為討論課題之一。另外,書院教育的內容,尤其是俰科舉的關係,也是討論內容。而從這些研究中,有些什麼樣的論點值得注意?又有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努力?第三部分則討論小學教育。這部分的討論除了注意全面的研究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各地小學教育發展的情形。也就是說,「地區性的差異表現在基礎教育上的狀況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很值得學者的注意。第四部分則討論科舉在地方上所造成的效應。這方面我以鄉賢祠為例,討論已有的作品。透過簡單地介紹一些重要的作品,希望能對將來有志於研究中國近世科舉史的學者有所助益。 (南昌江西教育學院教授) 1934年生於蘇州,祖籍新化。 出身于教師世家,曾祖父、祖父、父母、兄姐、妻兒均爲教師。 自1952年至今50年一直從事教育基本理論、中國教育史、中國書院研究史的學習、教學與研究。尤其在書院史方面有所突破,填補了部份空白,為學科建設貢獻全部精力。1992年開始享受中國國務院為有突出貢獻專家頒發的特殊津貼。 論文題目: 從早期鼎峙江南三書院修德、應試的雙重使命看書院教育、科舉制度的互動關係 論文大綱: (無)...【詳大綱全文】 ? 城西国際大学人文学部) Ihara Hiroshi 伊原 弘 論文題目: 作為社會性制度的教育與科舉-從底層通向權力之路 論文大綱: 科舉制度所宣示的自由競爭,促成了社會流動。這樣的解釋,加上也是一種再生產裝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