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机电致发光器件探究.pdf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无机电致发光器件 3.1 ELD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概述 3.2 分散型ELD的结构和原理 3.3 薄膜型ELD的制备和原理 3.4 陶瓷厚膜为绝缘介质的电致发光器件 3.5 LED的结构、发光基本原理和应用 重点: TFELD的结构和原理 难点: 高场下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无机类EL材料和显示器分类 3.1 ELD概述 ? 3.1.1 电致发光(EL) :指半导体,主要是荧光体在 外加电场作用下的自发光现象。 ? 3.1.2 ELD的历史: 1936年—法国的Destriau就发现EL现象。 1950年— Sylvania公司开发成功分散型EL元件。 1983年—日本开始薄膜ELD的批量生产。 ? 3.1.3 ELD分类: ? 按结构:分散型EL和薄膜型EL。前者的发光 层以粉末荧光体的形式构成。后者的发光层以 致密的荧光体薄膜构成。 ? 按驱动方式:交流驱动型EL和直流驱动型 EL。 ? 以上可以排列组合出四种EL元件的类型。 ? 以上四种EL器件的特征如下图所示。 ? 3.1.4 ELD的特征: ① 视角大,无闪烁。 ② 图像显示质量高。 ③ 工作温度范围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 ④ 是全固体显示元件。 ⑤ 有小功耗、薄型、质轻等特征。 3.2分散型ELD的结构和原理 3.2.1.分散型交流ELD 1) 分散型交流ELD基本结构: ①基板为ITO(In2O3:SnO2~10%重量 比,导电:几十?? ,透光率: 85%)玻璃板或柔性塑料板。 ②发光层由荧光体粉末分散在有机 粘结剂中做成。 ③荧光体粉末:ZnS:Cu,Cl, 或Mn 原子等,可得到不同的发光色。 ④粘结剂中采用介电常数比较高的 有机油如氰乙基纤维素等。 ⑤介电质层:防止绝缘层被破坏。 ⑥背面电极:Al。 2) 分散型交流ELD发光机制: Fischer模型: ?ZnS荧光体粉末的粒径:5-30μm。通 常在一个ZnS颗粒中会存在点缺陷及 线缺陷。电场在ZnS颗粒内会呈非均 匀分布,造成的发光状态也不会相 同。 ?当观察一个ZnS颗粒时,发光先从若 干孤立的点开始,随着电场增加,两 点的发光逐渐延伸,相互靠近,汇合 成彗星状的发光。 ? 在ZnS颗粒内沿线缺陷会有Cu析出,形成电导率较大的CuxS(P 型或金属电导状态), CuxS与ZnS形成异质结。 ? 当施加电压时.CuxS/ZnS界面上会产生高于平均场强的电场强 度(105-106v/cm)。使位于界面能级的电子通过隧道效应向ZnS内 注入,与发光中心捕获的空穴发生复合,产生发光。 ? 当发光中心为Mn时,如上所述发生的电子与这些发光中心碰撞 使其激发.引起EL发光。 1. 亮度L与电压间的关系为 L0与V0分别为常数,其 数值的大小与荧光体的 粒径,活化剂及共活化 剂的浓度,发光层的厚 度,有机粘结剂的介电 常数等相关。 2. 发光效率随电压的增加,先 是增加而后减小。发光 效率的最大值一般可从 亮度出现饱和趋势的电 压区域得到。 3) 分散型交流ELD的亮度-电压特性及发光效率-电压特性 ])/(exp[ 2 1 00 VVLL ?? 3.2.2.分散型直流ELD 1) 分散型直流ELD基本结 构: ① ITO玻璃基板。 ② 包铜处理:将ZnS荧光体 浸在Cu2SO4溶液中进行 热处理,使其表面产生具 有电导性的CuxS层。 ③ 将ZnS:Cu, Mn荧光体粉末 与少量粘结剂的混合物在 其上均匀涂布,厚度为 30-50μm。 ④ 背面电极:Al。 1. ITO:正极。AL:负极。 2. 在定形化处理过程中Cu2+离子会从透明电极附近的荧 光体粒子向AL电极一侧迁移。 2) 分散型直流ELD发光机制 3.结果在透明电极一侧会出现没有CuxS包覆的电 阻率高的ZnS层(脱铜层)。 4.外加电压的大部分会作用在脱铜层上,在该层 中形成106V/cm的强电场。 5.在此强电场作用下,会使电子注入到ZnS层中, 经电场加速,成为过热电子。 6.过热电子直接碰撞Mn2+会引起其激发,引发EL 发光。 ? L-V特性和?-V同分散型交流 ELD。 ? 直流驱动: V=100V, L=500cd/m2。 ? 占空比1%的脉冲波形电压驱 动:亮度等同直流驱动。 ? ?=0.5-1lm/W。 3) 分散型直流ELD亮度-电压特性及发光效率-电压特性 ? 3.3 薄膜型ELD的制备和原理 3.3.1薄膜型交流ELD(ACTFELD) 1) 薄膜型交流ELD基本结构: 在玻璃基板上依次积层透明电极(ITO),第一绝缘层, 发光层,第二绝缘层,背光电极(Al)等。发光层厚0.5- 1μm,绝缘层厚0.3-0.5μm,全膜厚只有2μm左右。 2) 绝缘层作用-保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