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人殉的历史与法文化
浅议人殉的历史与法文化孔子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意一可解为:最早发明来用俑作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亦或是: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不论是倡导用陶俑来殉葬还是推崇用刍灵(即草人)来殉葬,其实都在反对一种行为——人殉。一、人殉制度的历史变迁开宗明义,人殉是指活人为死人殉葬。这是一种自人类社会形成就已经出现的古老殉葬制度,盛行于奴隶社会时期,久禁不绝,甚至残存到清朝。但需要说明的是,人殉有别于人祭,人祭又称人牲,起源于远古人类的食人风气,把人当做牛羊一样的牲口来杀之供祭祖先与神灵。自从社会阶级的产生,人殉就在帝王、贵族和奴隶主之间盛行。中国古代信奉阴间的存在,认为人死后不过是去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存在,因此那些位高而权重者自然希望生前享有的东西死后也不能缺少。最早表现为妇女为男子殉葬,这是典型的男尊女卑的体现。在对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研究时就已经发现人殉的存在。此后国家制度建立,夏商周时期,人殉制度大为盛行,特别是商朝人殉达到一个高峰,人殉对象也从姬妾扩大到主内侍、宠妾、婢女、护卫、杂役等。帝王、贵族、奴隶主们希望往生之后能得到生前的荣华富贵,因此,丧葬是古代尤其重视的四件大事之一。而那些曾经与之为伴的人则有必要追随他的脚步在阴间继续为其服务。故而所宠爱的美姬伴他而卧,所信任的将士为其征战,所驱使的奴仆为其奔走。商周时期,出现使用刍灵和陶俑代替人去为墓主陪葬。人殉之风稍有收敛。春秋战国时期,人殉之气再度兴起,至秦始皇下葬时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春据《正义·括地志》载,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死后就有殉葬。“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人殉是一项非人道的极端残忍的制度。对河南安阳候家庄西北一座殷代大墓的发掘发现,在墓下有殉人垫底,在椁顶上有被杀殉的仪仗队,墓室四周上下、墓道内白骨累累。专家分析其操作过程是:先将墓室下的人殉者活埋后再填土夯平,墓主人下葬后留下墓道,再用此墓道将其余人殉者10 人、20 人一行反绑着牵入墓道,然后逐个把头砍下……也有的实行“杀殉”,先将殉者在坑外砍下脑袋后再陪葬。史传吴王阖闾残忍地杀害了许多无辜百姓为其女儿陪葬。《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死,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屠杀。而在一统六国之前,秦在中原诸国眼中不过是是蛮夷之国,特别是其盛行的人殉制度被他国大为诟病。在秦献公之前,人殉几乎是所有的秦国君主和贵族们理所当然的一项丧葬制度,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甚至以陪葬者人数和身份地位作为相互攀比的一大重点。秦献公即位后,主张以俑殉代替人殉,避免大量青壮年因人殉制度而遭杀害。但有不少忠于秦献公的老兵完全不能理解,甚至来到王陵之后,跳崖自殉。此后,人殉现象在秦国大为减少。但是秦始皇驾崩后,为其殉葬的规模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 始皇死后,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可见秦代的殉人到秦始皇时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虽然尚未对秦始皇的坟陵进行全面挖掘,但是史学家肯定其殉葬者绝不亚于史书记载。汉朝以后,人殉制度渐渐隐没。一方面是暴秦的前车之鉴,一方面是薄葬观念的兴起。但这种野蛮行为依旧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三国时东吴名将陈武战死合肥之战,孙权“命其爱妾殉葬。”魏国叔孙建死时28 岁,其配偶当也很年轻,魏太宗说,“夫生既共荣,没宜同穴,能殉葬者可任意”。可见殉葬已经披上了“自愿”的外衣。到了唐宋时期,人殉制度依旧存在。甚至有突厥可汗之子愿为唐太宗殉葬。但此时,人殉制度已经不再是一件普遍性法治制度,不过是基于自愿罢了。无奈,元朝以后,人殉制度死灰复燃。元朝大肆鼓励民间殉葬制度,“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元史》之中此类记载屡见不鲜。明朝朱元璋深受影响,他死后人殉之例重开。但此时儒家文化毕竟繁荣,明英宗禁绝了皇家的殉葬制度,但民间仍有此现象。而满人入主中原以后,用制定法的形式将殉葬扩展到全国上下,人殉之风再次肆虐中国土地。“二月壬戌,定丧祭例,妻殉夫者听,仍予旌表。”清史载努尔哈赤、顺治、康熙年间都有殉葬。同时,明清鼓吹贞洁烈女的操守,大量妇女在其夫死后以各种形式“自愿”殉葬。现代作家迪安的小说《南方有令秧》中可见一斑。人殉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三起三落。发自原始社会的这一项野蛮血腥的制度或者说文化现象,在往昔的六千年间如幽灵般肆虐在中国大地。终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销声匿迹。二、人殉制度的成因探究前文讲到,中国人重往生,信鬼神,认为死亡是另外一种存在的形式,所以特别重视丧葬二字。一方面希望得到死后的尊荣,以彰显其本人或者家族的强大尊贵,不妨以一批人的殉葬作为权势的体现。另一方面,中国人对阴间有大恐惧亦有大向往,希望能在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