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
搬经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研究性学习
实 施 方 案
学科: 历史 方案制定: 卢红斌、陆战军、许军
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皋地方习俗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
2、课题的意义:
3、课题介绍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主要采用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图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采访调查研究法、专题分类法、资料收集法、质疑交流法、媒体交流法。
学习途径:访问老人、上网查询、图书馆、如皋新华书店、走访社区了解社区文化元素 七、资源准备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1.活动准备阶段 2.实践体验阶段 3.展示交流阶段 江苏如皋风俗:过年不忘蒸馒头 如皋商务信息网讯 蒸馒头蒸糕是如皋人过年的老习俗了。“村村都向磨坊跑,米麦车推或肩挑。磨屑归来忙整夜,麦蒸馒头米蒸糕”。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早年如皋人家家户户、半夜三更蒸馒头、蒸糕的情景。如今大部分人家过年的时候直接去超市买成品馒头或者把蒸馒头蒸糕的工作委托给了点心店。
做馒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所以庄户人家通常一年只做一次,因此,也就特别重视。记得每年过了腊八,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做馒头了,这是一年中的都当大事,因为一个组里只有几副蒸笼,每家至少也要蒸上几十斤面的馒头,二十几户轮下来也就到腊月二十四送灶了。所以那时候,做馒头可以说是春节前一项巨大的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为这得投入至少两个人力,甚至全家都要参加。按照邻里间私下商定的时间顺序,到时候主人把蒸笼挑回家,架在门前,这就算是蒸馒头的广告,也就有了蒸馒头的特有氛围。
在做馒头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那就是馒头馅的制作。乡下人家的馒头馅没什么多的花样。一般只有萝卜丝的、豆沙的、青菜的。这里所说的萝卜丝一般是农村人家里种的白萝卜。年底的时候,把家里的萝卜拿出来洗净,去皮然后刨成丝,加盐包在布袋里放在桌子或者椅子上用擀面杖杀出水分,压干的萝卜丝用油炒熟,加上自己家里备好的肉渣,味道特别的香。青菜陷的制备也差不多。
做馒头的前一天晚上,就得用一个缸和面,在面粉上放上适量的水,然后加上平时做好了的引子(引子一般是去年做馒头留下来的发面晒干后保存下来的,一进腊月就开始泡开,让它发酵,然后加水加面再发酵,味真香。)这个面调好了还得很费劲地用两个拳头踹老长时间,这可是个费力气的活,很累。到第二天的时候,随着缸里小麦面发酵的完成,蒸馒头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结束了。
在如皋乡下,这馒头做得好坏很重要,如果做出来的馒头又白又挺,主人肯定是面带笑容。如果馒头做得不好,就好象预示着有什么不吉利。所以嘴上大家不说什么,其实心里很是在乎的。所以做馒头的时候要关上门,小孩子不能乱讲话,防止弄得不好讨不到个吉利。一人负责拉风箱烧锅,一人负责抽笼,一人负责和酵,一人负责拾馒头,七姑八姨负责做馒头,小孩子当然是负责在馒头上打上红点儿。做老酵馒头中,和酵的好坏对馒头的影响很大,和酵是一件融力量与技术于一体的活计,这一角色通常由青壮年充当,这时,他们大多只穿单衣,两袖卷得老高,面粉和酵水。通过双手不停地和、拌、揉、搓、揽、扒、翻、揣……等一系列动作,变成发面酵团。和酵的时候是不能吝啬力气的。大人们用刀把大团的面切开,然后揉成一长长条条,再摘成一个个的小面团,这小面团就是用来做馒头的,就这样,把这小面团放在手上,先放在手心揉得扁扁的圆圆的,然后挑点陷放到这面中间,然后顺着角把这陷全部包严,得捏的实实的,再放在手心轻轻地揉搓到圆圆的,看起来像一个大的汤圆,然后把这个汤圆似的面团放到蒸笼里,就这样一个准馒头做好了。接着同样地做好一个个的准馒头,蒸笼放满的时候,就可以送到蒸馒头的锅里了。通常拉风箱烧锅的通常是老年人。他们在锅灶上忙起来腿脚不灵便,但烧锅却很有经验,能看准火候。这时的很有节奏的风箱声,就成为蒸馒头的一首伴乐,炉火在老人脸上闪烁,照得他们沧桑的脸上泛着红光。第一笼的馒头也是最受人关注的,整个这次面的好坏就看这第一笼了,即使出来的馒头不是很好吃,可也不能说,因为有“规矩”,记得不许说“塌”字,因为说了“塌”字就好象说馒头不挺了。如果第一笼馒头不大好,那么你一定要说好,然后告诉烧火的加把火,这烧火的一听就明白,蒸笼里的馒头欠火了,就拼命的拉风箱,拼命是往锅膛里加柴。如果蒸笼里出来的馒头觉得发酵得还欠点火候,这时候大人们不说面不好,而是说“再来点肥就好了”。 嘿嘿其实就是在说“肥面”再发酵会就好了。把发好的面从缸里弄出来,要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