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03/26 第二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PartⅢ 第2章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PartⅢ 2 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2.5 元素结合规律的微观控制因素 自然体系中元素结合规律受体系中元素的种类和丰度控制,但元素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一种化学行为,因此在任何条件下元素的结合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关; 如果生成结晶化合物,元素的结合还与晶体的结构有关。 ①体系的组成(系统的元素丰度):体系中各元素间存在丰度的差异,使元素间的结合有一定的倾向性; ②体系状态的稳定性:体系的能量愈低体系的状态愈稳定,元素结合的电负性(X)、电离势(I)、电子亲和能(E)、晶格能(U)等能量参数决定了元素结合的可能性和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 ③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在微观上是保持晶体结构稳定的因素,包括化学键的方向性和离子间的最紧密堆积等,宏观上是有利晶体结构稳定的热力学条件。 元素结合规律可从两个不同侧面来衡量 从能量的侧面:衡量元素结合的能量参数—电负性(X)、电离势(I)、电子亲和能(Y)、晶格能(U); 从空间几何形式的侧面:半径(原子、离子)、配位数、原子和离子极化、最紧密堆积等。 2.5 元素结合规律的微观控制因素 2.5.1 衡量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参数 2.5.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化学键 2.5.3 元素的成键规律—电负性控制 2.5.4 原子的大小与离子半径 2.5.5 离子的性质和行为 2.5.1 衡量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参数 1.元素的电离能(I) :气态原子(离子)丢掉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2.元素的电负性(X) 2.5.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化学键 1. 离子键 2. 共价键 3. 金属键 4. 分子键 以上4种是化学键的典型类型,自然界常存在多键型化合物,化学键也可以有过渡类型。 阴阳离子的亲和性受体系的能量最低原则,根本是形成各自最稳定的化学键 2.5.3 元素的成键规律—电负性控制 1.元素的电负性 2.判断化学键类型的法则 1.元素的电负性 ① 电负性含义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电负性是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表示法:X=I+E X越大原子吸引其他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容易失去电子。 根据电负性大小可以将元素划分为: ① 强电负性元素:X2.1 ② 弱电负性元素:X=1.8~2.2 ③ 电正性元素:X1.4。 ③ 电负性应用 —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和性质: 1)元素与氢的电负性差异可以判断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性特征。 2)元素原子的电负性之差可以粗略地确定成键后的共价性比例; 2.判断化学键类型的法则 1)鲍林,1960 2)戴安娜法则 1)鲍林,1960 鲍林(Pauling,1960)提出,互相化合的两个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性质与其电负性差有关的理论,并归纳出应用电负性差值△X估计化合物键性离子-共价比份的经验公式和经验曲线。 根据给定化合物阴阳离子的电负性差值△X,可对元素间相互结合所形成化合物的键性作出定量估计,并可对元素的存在状态和活动性质进行预测。 2)戴安娜法则 戴安娜(1981)提出了判断化学键类型的新准则,如已知相互化合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就可以查出化合物中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 相互结合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和对应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 注 意 点 以上判断法则适用于离子键和共价键过渡性化合物 3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成键规律-元素的存在状态和迁移形式 元素的电负性决定元素的成键规律,由元素的成键规律可粗略归纳元素在地壳中的存在状态和总体迁移活动性如下: a 气相——强电负性元素及其金属化合物,内部形成共价键,外部为分子键; B 易溶组分——离子键矿物、络合盐类; C 易熔组分——富碱富硅的硅酸盐类; D 难熔组分——具非极性键(共价键、金属键)为主的硅酸盐、复杂氧化物及自然金属元素。 2.5.4 原子的大小与离子半径 2.5.4 原子的大小与离子半径 2. 测定半径方法 ① 戈尔德施密特(Goldschmidt, 1934)和鲍林 (Pauling, 1927) 离子半径 ② 善农-波维特(Shannon and Prewitt,1969)有效离了半径 戈尔德施密特(Goldschmidt, 1934)离子半径 原理:将离子晶体视为球形负离子最紧密堆积,其中空隙为正离子充填或占据;正负离子之间相互接触。根据测定的离子间距和晶格常数确定离子半径。戈视采用的XRD实测离子间距。将F-和O2-半径分别定为0.133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10kV金山变35kV307间隔、308间隔、310间隔、35kV站用变、II母PT0352间隔启动试运行方案(签字正式版)探析.doc
- 第3章信息分布答辩.ppt
- 6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一讲解答.ppt
- 第二章建设工程定额2答辩.ppt
-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探析.ppt
- Excel2007教程探析.pptx
- 110kV线路更换悬垂复合绝缘子作业指导书探析.doc
- Excel2007探析.pptx
- 110kV正祥变电所现场运行规程探析.doc
- 6-第六章编码压缩解答.ppt
- 《GB/T 32879-2025电动汽车更换用电池箱连接器》.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1649.2-2025粒度分析 图像分析法 第2部分: 动态图像分析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