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和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docVIP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和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和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发展还是内卷? 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 ———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 黄宗智   提 要: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其新著《大分岔》中提出了一个颇具 吸引力的观点,即欧洲发展与中国内卷之间的“大分岔”是在1800年以后才出现 的。由于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 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 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 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 (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 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实, 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 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 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 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   关键词:内卷 发展 大分岔 中西比较 18世纪 彭慕兰认为,欧洲的发展与中国内卷之间的“大分岔”(the great divergence)是在1800年 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中国在人口、农业、手工业、收入及消费等方面都与欧洲了无差异。 易言之,与过去20年来的学术研究让我们相信的情况相比, 1800年以前欧洲的发展要远为低 下,同期的中国也更少内卷化。彭慕兰选择的例证是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前者是欧洲最发达的 部分,后者是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在他看来,这两个地方之所以到19世纪才开始分道扬镳,主 ·149· 在此我谨向下列同人致以谢意: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斯蒂芬·哈勒尔(Stevan Harrell)、艾仁 民(Chris Isett)、李放春、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苏成捷(Matthew Sommer)、张家炎、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的三位审稿人(罗威廉[William Rowe]和两位匿名评论人),以及特别是白凯(Kathryn Bernhardt)、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周锡瑞(Joseph Esherick)和夏明方。他们在本文写作过 程中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和评论。此文由我的博士生李放春翻译,谨此向他致衷心的感谢。译稿由我 自己五次校阅,基本准确。 要是因为英国非常偶然而幸运地获得了易开发的煤炭以及来自新大陆的其他原材料①。 彭的观点与以往的认识迥然有别,但他的讨论颇有吸引力。它似乎基于这样一个很合理的 问题:即不仅要质疑为什么中国没能像欧洲那样发展这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也要追问为什么 欧洲没有循随中国那样的密集化—内卷的趋向。对许多人来说,它蕴涵了“去中心化”(de-cen- tralization)欧洲这一很有吸引力的诉求,这种诉求不仅针对欧洲的“启蒙现代性”,也针对我们 或可称之为“启蒙经济”的东西。对中国专家来说,它还附加了将前近代中国置于与欧洲同等 地位这样一种有相当吸引力的论点。在一些中国学者中间,它甚至可能引起某种民族主义的情 感共鸣:近代发展过程中欧洲的胜利与中国的失败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欧洲的扩张,而非 欧洲内在的某种特性。此外,诸如欧洲如何以及为何得以发展之类问题的探讨,在揭示偶变性 ———而非现代化理论主张的单线必然性———方面,似乎也彰显出其方法论上的力度。 然而,我们不能只是出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情感的原因就简单地接纳这样的观点。我们必须 追问:有关证据能否足以证明这一观点起码可能是正确的? 彭著的证据基础很难评估。该书并非基于第一手研究,而主要是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写成。 要对这本书做系统的评估尤其困难,因为它跨度极大:不仅讨论中国,而且涉及印度、日本以 至东南亚;不仅利用了有关英国(或者西北欧)的研究,而且论及法国、德国乃至东欧。此外, 该书还囊括了覆盖面很广的许多论题。 乍看起来,彭慕兰展示的证据似乎颇值得赞赏。他跨越了两大不同学术体的边界。对中国 专家而言,该书显示了作者对欧洲研究令人敬畏的熟悉。那些认为彭著有关中国的观点有误的 中国研究学者,对他使用的欧洲文献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而认为彭著有关欧洲的论述不确的 欧洲专家,则可能原谅该书在有关欧洲方面证据的薄弱,因为该书毕竟不是出自欧洲专家而是 一位中国研究学者之手,而这位学者似乎充分掌握了中国研究那个仍然相当孤立领域的十分困 难的语言和材料。如此一来,这本书很可能既得不到欧洲专家也得不到中国研究学者的严格评 估。本文不准备对该书进行面面俱到的评论,而是集中探讨它的核心经验论证,即它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