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主要成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梁思成主要成就 1928年9月 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 1930年 设计吉林大学礼堂图书馆 1931年 出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 1932年 设计北京仁立地毯公司辅面 1934年 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写成《清式营造则例》 1935年 设计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1943-1944年 著《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 1946年 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 1947年2月- 8月 任联合国大厦建筑顾问团中国代表 1949-1950年 领导并参加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 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 1951年 设计任弼时同志墓及墓碑 1952年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主持人 1953-1954年 创办中国建筑科学的第一个学术性刊物《建筑学报》 1966年 完成《营造法式注释》的写作 献给梁思成和林徽因 ·[美国]费正清·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我和我的妻子的一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独特的。或许,我们的经历正足以表明他们二位的某种国际联系和国际影响。1932年我们初次相识时,我们刚刚来到北平要进行四年研究生的学习,而他们则刚刚从沈阳迁回这里,开始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在我们历来结识的人士中,他们是最具有深厚的双重文化修养的。因为他们不仅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而且在欧洲和美国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旅行。这使他们得以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美兴趣和标准。 战前的北平生活和一道在山西省的一次野外古建筑调查旅行,使我们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二次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使脊椎受伤。然而,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写成了最近刚出版的这部《图象中国建筑史》。他以英文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向世??介绍中国建筑的宝藏及其结构原理。在外国人看来他们在自己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一道探访并发现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构。并且,由于受过专门教育,因而有能力把它们介绍给现代世界,作出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这部分地也是因为他们既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懂得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国外建筑。在忧患的战时生活中能获得如此成就还说明,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忆梁思成教授 ·陈占祥· 我遗憾的是没有受教于梁思成教授的荣幸。1938年,我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建筑学时,书箱里就装着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1945年,在梁先生的著作的启发下,我写了《中国建筑理论》一文,后来发表在1947年7月英国《建筑评论》的中国专刊。但直到1949年10月,我从上海到北京工作,才有幸见到梁先生。 1946年,国民党北平市政府邀聘我负责北平都市计划工作,经我的导师阿白康乐培爵士的同意,我从伦敦大学回国赴任。但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留我在南京,任内政部营建司简任正工程师,所以,我未能到北平就任。解放前的三年,我就这样留在南方,回国的初愿似已无望实现。那三年的岁月真是绝望和痛苦。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使我看到了祖国的光明前途。我第一次给梁先生写信,说明我的情况,并表示愿同梁先生一起从事首都城市规划工作。梁先生很快回了信,热情地邀我北上共事。终于,在当年10月底我率全家到北京落户。在北京,我第一次见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虽然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人的一生中能遇知音是最大的幸福。我庆幸有此幸福。在1957年以前,在全国大好形势下,我与梁先生一起工作的那几年,真是我一生中值得回忆的岁月。此后,由于个人的遭遇,虽然我不能同梁先生保持以前那样的亲切关系,但是梁先生从未由于我"右派身份而对我有所顾忌。他还是一如既往,真诚相待。1971年底,当我去北京医院看望病重的梁先生时,他还鼓励我要向前看,千万不能对祖国失去信心。他说,不管人生途中有多大的坎坷,对祖国一定要忠诚,要为祖国服务,但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信念。这,可说是梁先生对我的宝贵遗言了。而他正是这样生活的。我敬佩梁先生待人的诚恳和正直。遗憾的是最后我连参加梁先生的追悼会的机会都没有。但梁、林二先生是我一生中的知音和良师益友,他们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 1949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