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歌谣史略兼谈日治时代流行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语歌谣史略兼谈日治时代流行歌

臺語歌謠史略─兼談日治時代流行歌 莊永明※ 前 言 臺灣文化,源遠流長,各個族群有自己的母語,有「自己的歌謠」,占「臺 灣人」比例最多的福佬人(河洛人),傳統歌樂,有溯自唐山者、有在地產出者; 還有客家人的平板、山歌子、老山歌等所謂「九腔十八調」。不僅以自己族群的 語言──「原住民語」、「福佬話」、「客家語」唱出,也相互使用,如〈思想起〉、 〈牛犁歌〉、〈草螟弄雞公〉,原係原住民歌謠,福佬人採譜使用;而〈桃花過渡〉、 〈病子歌〉、〈採茶歌〉,福佬、客家各有自己的「版本」。總之,臺灣歌謠無不和 這塊土地人民的血脈交流,同其節拍、同其旋律!這些先民遺「音」,已成可貴 的文化資產。 原住民語言、客語,因為政治因素和社會轉型,成了「弱勢語言」,不僅傳 統歌謠式微,創作歌謠在日據時代也難爭得「一席之地」,今天我們談及「臺灣 歌謠」,大都泛指福佬語系(或稱「河洛語」)的傳統歌謠,同時也包括福佬語系 的創作歌曲,雖然這是「現實面」的說法,但也有其「事實性」。 壹、走出流行 進入歷史 一九三○年代的臺灣流行歌曲是承續一九二○年代與非武裝抗日運動息息 相關的社會運動歌曲的另一波「聲浪」。 一九三二年,「中國影戲,臺灣曲盤」帶動風潮後,很快地就掀起澎湃洶湧 的日據時代流行歌曲運動,大量出片,街頭巷尾,城鎮鄉野,歌聲處處可聞,留 在歷史軌跡的紀錄並不算長,然而經過了代代的傳唱,許多「老歌」的旋律縈迴 在我們耳際,可以說和臺灣人的「血脈之流,同其節拍、同其旋律」,成為動人 心絃的「心聲」:此種現象,絕非時尚使然,更非「流行」所能解釋。 「走出流行,進入歷史。」這些經得起時間與空間考驗的日據時代臺語流行 歌曲,創作時間的時代意義與社會背景,自有其正面的文化意義,相信關懷「土 滋味,泥氣息」的人必會以嚴謹的態度,來探討、研究此問題。 歷史學家將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劃分為??個時期: 第一期:綏撫政策時期(一八九五年割臺至一九一八/一九年) 第二期:同化政策或內地延長主義時期(一九一九至一九三六/三七年) 第三期:皇民化時期(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1 日據時代的臺語流行歌曲,從一九三二年臺灣古倫美亞唱片首創先聲,一直 到一九三九年東亞(後改名「帝蓄」)唱片歇業,漸趨沉寂,正是日本殖民統治 ※ 莊永明: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 參見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中〈日據時期統治政策的演變〉,1978 年 1 月出版, 頁 10。 1 臺灣第二期的後幾年和第三期的前數年;從這個階段來「審視」當代臺灣的人口 「結構」,會發現有了明顯的異動。民族意識強烈,堅持不接受東洋文化,也不 願內渡回唐山的「前清」遺老,已經逐漸凋零,而本地出生,由統治當局──臺 灣總督府發給「出生紙」(出生證明)的「新生代」,他們成長於日式教育制度下, 接受平假名、片假名的基礎教學,和文甚於漢文,這些當代年輕人,正睜開惺忪 的雙眼,看到了世界的新思潮:他們身受當時風起雲湧的「文化啟蒙運動」、「社 會政治運動」、「新文學運動」所影響,對統治階級的頤指氣使,頗為反感,雖欲 掙脫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的束縛,但是,卻只能眼睜睜看見「非武裝抗日」 一波又一波的民族運動被剷除、被迫害,在「形勢比人強」下,終日徬徨,苦悶 可知。處於此種迷惘無助的情形下,描述兒女情長的流行歌曲會風靡一時,人人 口耳相傳,心心相印,絕非偶然。 一九二○年代的「社會運動歌曲」,是民族歌聲,冠之以「大我歌謠」,實不 為過。 反之,三○年代的流行歌曲,名為「小我歌謠」,雖非十分適切,然而也堪 以喻之。 一九二○、三○年代的歌曲,詞曲的創作者,大都可考,少數為「集體創作」, 多數仍屬具名發表,主唱人也有所紀錄,因此被歸納為「創作歌謠」,以別於「作 者不可考」的傳統民謠或自然民謠。 貳、傳統民謠 臺灣國風 傳統民謠(或稱自然民謠)口耳相唱,代代相傳,並無原創者可考,而且往 往又被重新修飾、再加詮釋,流傳下來的作品,往往已經不是一人之作,或是一 時、一地之作了,正因為一首作品,是多數人,而且是不同世代的「集體」結晶, 歷經長時間傳承,更顯得與吾土吾民的感情深厚! 臺灣歌謠有民間小調、傳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