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二章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讲稿.doc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讲稿.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讲稿

PAGE  PAGE 10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生平活动及政治主张 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他的家世和早年经历不详,史书记载也多有矛盾。但是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确是无疑的。他曾在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祭酒:在祭祀活动中,由一个年高望重的人举酒祭禅)封为“最为老师”(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并吸取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这时的社会,诸侯长期称雄的局面行将结束,已基本上形成了秦、楚、魏三国对峙的局面,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趋势。荀子的言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大一统制造舆论。当时荀子生活的赵国是个小国,他的近邻齐国是个东方大国,荀子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齐国,希望齐国 能“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战国七雄的割据与征战。荀况初到齐国,正当齐王吞并宋国,兵威不可一世的时候,荀况向齐国的宰相进言,劝其“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强国》)他所谓的“胜人之道”就是实行“王道”政治。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受到重视,齐国后来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他也因人进谗言,而不得不怀着失望的心情离齐去楚,谒见了春申君黄歇,任兰陵令。不久,又遭楚人谗言,不被重用,被春申君辞退。后来他看到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不是齐国,而是后起之秀的秦国。秦国一向重用法家而不欢迎儒者,儒者西行也不入于秦国,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破例访问了秦国 ,观察了秦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会见了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他认为,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秦国因此而强大。但是秦国也有它根本的弱点,那就是“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尽管兵劲城固,却“忧患不可深计”,时刻担心各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荀子主张王者之政应重在服人心。访问之后,根据对秦??形势的分析,集中论述了“节威而反文”的必要,劝秦昭王要破除成见,重用儒生,他称许“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并不象孟轲那样“尊王贱霸”,否定军事实力的作用,而是主张德与力的结合,王与霸的统一,“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荀子是地主阶级有远见的思想家,他的王霸结合的政治主张,对汉代以后的封建政治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但是在荀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他的思想很难被人所理解和接受。他的学生李斯、韩非也与他分道扬镳,坚持当今是“争于气力”的时代,而鄙薄“仁义”之说。《荀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以至声名不白,徒不与众,光辉不博也” 。 荀子老年又受春申君的邀请到了楚国,再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况被废,遂住在兰陵,讲学著书。 他的学生儒法分流,李斯、韩非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这也说明他的思想中含有许多的法家思想.他的学生浮丘伯、毛亨、张苍等均是当世名儒,他们传授《春秋谷梁传》、《鲁诗》、》《毛诗》、《春秋左传》,汉初著名的经学家讲到师承关系,不少是渊源于荀况,如他的再传弟子就是贾谊,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和保存,荀况的贡献远过于孟子。但是由于他的唯物主义学说不被封建的正统思想所容,所以他死后始终没有资格进入孔庙。 二、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教育作用论 (一)性恶论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况提出了“人性恶”的主张。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之所以有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的意思,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荀子认为,在人性中,人生来就好利、嫉恶、好声色等不好的欲望,如果这些欲望不加以限制,就要同礼义等道德观念相违背,如“好利”则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嫉恶”“残贼生而忠信亡焉”;“好声色”“则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由此推理荀子认为人是性恶的,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理智,如果听任本能的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德范畴是人的社会属性,判断善与恶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内容,人的生性恶。荀子的性恶论不是绝恶论,而是性恶端论。 荀况和孟子一样,混淆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欲望无所谓善恶,荀子从人的本能和欲望推论出人之性恶是错误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性就其实质来讲,是人的社会本质。孟轲和荀况都不曾看到这一点。但是,荀况的性恶论要比孟轲的性善论深刻的多,其中也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说荀况的性恶论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呢? 1.首先,他提出了“性伪之分”。 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第一人。性伪之分即天赋与人为的区别。荀况多次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