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_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程序.ppt

中外教育史_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程序.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 形式化教育的转变;一、关于教育 什么是教育? 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谁进行教育? 怎么进行教育? 教了什么? 教谁? 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二、关于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 (一)生物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物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二)心理起源论 美国学者孟禄 (1869-1947)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 “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三)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 -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三、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教育——非形式化教育 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 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教育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内容: 生产劳动的教育:石器、取火、狩猎、农业种植 生活习俗的教育:氏族长指挥、尊老爱幼 原始宗教的教育:祭太阳、动物、鬼魂、祖先 原始艺术的教育:舞蹈 体格和军事的教育:部落间的战争;(二)古代教育 是学校教育从萌芽、产生到缓慢发展的阶段。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三)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早期的学校 一、古代埃及 公元前2500年左右产生了学校,有以下几种类型: ◆ 宫廷学校 对象——王子或高级官吏子弟 目的——培养高级文武官吏;◆ 寺庙学校 培养一般官吏、僧职人员,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员。收取高昂的学费。 ◆ 文士学校 对象——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僧职人员的奴隶主子弟;二、古代印度 (一)婆罗门教的教育 家庭教育:《吠陀经》 古儒学校:教师为婆罗门种姓的人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宣扬“众生平等”,教育对象不受种姓制度限制;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夏朝 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内容——军事训练、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殷商 (一)学校机构:庠、序、学、瞽宗 (二)教育内容: ◆ 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宗教迷信,把本族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孝祖。以“孝”为中心内容。通过学习先王典册以学习统治经验 ◆ 军事教育:射箭、驾驭车马 ◆ 礼乐教育:礼仪、音乐 ◆ 书数教育:阅读和书写、数量计算;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西周 (一)学校: 国学 小学:学习奴隶主贵族必须掌握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等。 大学:学习礼乐、射御 是贵族子弟学习、集会、练武等的场所,充分体现了奴隶社会教育的政教合一。 ;乡学 德、行、艺 定期进行考核和推荐,择优选送国学 (二)教育的基本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 乐:包括乐器、诗歌、舞蹈等。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车马 书:识字、习字 数:一般计算能力;第四节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人口: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半自由、无充分权利的居民(皮里阿西人)、奴隶(希洛人) 教育目的:培养爱国勇敢的武士 7-18岁男童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有赛球和作战游戏。 18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20岁成为武士开始服役;30岁成为正式公民;女子也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 目的有二:生育健壮的儿童;战争发生、男子出征时,负???看守城市。 斯巴达教育特点:1、国家重视教育,对教育进行严密的组织;2、注重军事体育;3、国家注意妇女教育;二、雅典的教育:和谐 沸腾的政治生活、相当高的经济水平、东方各国的频繁往来和高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