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专题讲座新课程专讲座
新课程专题讲座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 HYPERLINK /view/10087.htm \t _blank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 HYPERLINK /view/8059.htm \t _blank 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 HYPERLINK /view/99160.htm \t _blank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HYPERLINK /view/2341374.htm \t _blank 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HYPERLINK /view/1613115.htm \t _blank 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企业纳税实务B》考前模题《企业纳税实务B》考前模拟题.doc
- 《伤仲永》教学设计—武军《伤仲永》教学设计—武军红.doc
- 《传染病学》试卷(A)《染病学》试卷(A).doc
- 《作物栽培学》复习题《作栽培学》复习题.doc
-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考试题 (自动保存的)《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考试题 (自动保存的).doc
- 《做最好的中层》培训讲义最终版)《做最好的中层》培训讲义(最终版).doc
-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识点概括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概括.doc
- 《光伏发电技术》实训报告光伏发电技术》实训报告.doc
- 新编电气工程师手册 目新编电气工程师手册 目录.doc
- 《公共关系学》在线作业《共关系学》在线作业.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