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练 诗意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微讲座】
含义浅解:
诗意,像诗那样给人以美感。诗意型材料可以是富有诗意的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
高考透视:
这一类型作文备受高考亲睐,2006年山东卷、2007年北京卷、2008年湖南卷、2009年浙江卷、2010年安徽卷、2012年四川卷、2012江苏卷、2013年福建卷、2014年江苏卷等都是此类型作文。例如2013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地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时,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比喻义。关键词:夜空,流星,“自由”,树根,地层。这里是两组对比的景象,天空的和地层的,他们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由”的态度不同。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没有约束、“无依无附”的自由,是“我”所拒绝的东西。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
那么,扎进地层的树根又比喻怎样的生活呢?树根扎根地层,是为了吸取营养,为了大树长得更茂盛。那么,人要想让自己更强大,应该扎进怎样的“地层”呢?由此我们可以把“树根”看作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地层”看作是家庭,班级,组织,社会(道德,法律),世界等等;我们要强大,就应该拒绝所谓的“无依无附的自由”,在家庭、班级等约束下,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这些比喻义弄清楚了,立意也就容易了。
方法探究: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2)抓意象。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3)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以上是针对较难理解、较复杂的诗歌材料而给出的审题步骤,核心是抓意象、析主旨,对于浅显简单的诗歌而言,往往一两步就可以到位。
下面,我们以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为例,来继续探讨这个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由诗句和理解提示两部分组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所写《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原诗写的是在一个春寒料峭、天气多变的日子里,诗人在苏州城外惜别友人的情景,透露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
首先是品语义。诗句文字比较浅显,意思是不知不觉中,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展现出一片春雨蒙蒙的江南景色。
其次是抓意象和分析主旨。这两句诗包含有两个意象:一个是“沾衣细雨”,一个是“落地闲花”。“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体察极为细致,描写极为细腻,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可是,这两句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深层意蕴或象征意义呢?由于这里忽略了上下文,也没有对原诗作任何介绍,我们无法对原诗蕴含的意思以及主旨作“知人论世”之类的探究,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笛卡尔哲学几个问题:评加勒特·汤姆森著作《笛卡尔》.doc
- 第01章课后习题参考解析.doc
- 第10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doc
- 第10讲人格完善—教案.doc
- 第11课在人群中挺立教案.doc
- 第12章税收征收管理法作业与答案.doc
- 第1单元(思修课后·答案) (2).doc
- 第1单元作文指导教案.doc
- 第1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doc
- 第1单元测试卷含病句分析.doc
- 《GB/T 32879-2025电动汽车更换用电池箱连接器》.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1649.2-2025粒度分析 图像分析法 第2部分: 动态图像分析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文档评论(0)